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史林札记

※发布时间:2021-1-28 16:29:20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江苏带有书院性质的教育源远流长,最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常熟人言偃,是孔子学生中唯一的江南人,被誉为“南方夫子”,人称言子,他在故乡的办学,有“文开吴会”之誉。江苏书院教育传统的确立,是以茅山书院和安定书院为标志。茅山书院建立于北宋仁初年,由当地处士侯遗所建,因院址在江宁府句容县的三茅宫后侧而得名。侯氏自筹经费在此授徒十余年。仁天圣二年(1024),由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获赐“院田”,书院办学经费得到大大改善,书院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声名也随之远播,成为北宋“六大书院”之一;时至南宋,又被著名诗人范成大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

  中国铁发端于晚清。1876年,吴淞(时属江苏)铁的修建,了中国铁史的大幕。以此为标志,江苏成为中国铁的发轫地。晚清和时期,由于国内工业水平落后,铁设施和装备都是“舶来品”。江苏早期使用的蒸汽机车为英、美产品,以后使用的机车来自日本、美国、等国家。客货车辆也大多从进口,车型陈旧、杂乱,材料不一,配件繁多。此外,线设施、信号设备也来自不同国家。江苏铁同时使用不同规格的铁装备,堪称“铁万国博览馆”。

  清末之后,盐灶不存。在盐城,大力推广植棉,张謇始之。张謇从家乡海门等地,动员迁徙大批棉农和农技人员,来到了盐城临海荒废土地上。因垦而来,因棉而扎根于此,早已永久地留居在了盐城黄海的岸边。随之张謇在盐城的兴耕运动蓬勃开展,让外迁灶民看到了希望,纷纷返回故土。同时,吸纳了大量江南无地农民,迁徙盐城滩涂,从事植棉农耕。返乡灶民,迁徙,汇成一股民工之潮,涌入盐城植棉行列。为鼓励垦植长期落户,张謇朝廷,出台土地政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吏蒯光典奉委来盐城新兴、伍佑等盐场,办理放垦手续,新生出了新兴场、伍佑场等两场及泰和等盐垦公司,开办私垦者甚多。随着垦植农耕的深化,灶民不仅耕植棉花,也耕种豆麦、玉米等农作物,明显改善,沿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邹迎曦

  华罗庚在晚年时,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数学的应用和普及工作上,主要是将“统筹法”和“优选法”实际应用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线中去。为此,他曾多次到南京推广他的“双法”。统筹法对新上马的单项工程比较有效,在成昆铁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国家科委在科技大学专门成立了统筹法研究室,编制20人。统筹法研究室成立后,华罗庚积极在面上推广,多次来到南京。1966年6月,华罗庚及其助手们在栖霞区的栖霞搞农业统筹法推广,当时正在抗旱的关键时刻,南京当地有关部门画了一张抗旱统筹图,华罗庚再画一张防涝统筹图,当时有些人疑惑不解,结果图画好的第二天就下起了雨,到第三天江水就上涨了,由抗旱变成防涝,防涝统筹图的作用立竿见影,大家都说华罗庚真神了! 顾武英

  华晨宇的爸爸华福雄

  

关键词:史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