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线,《走近他们》网上行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周武做客嘉宾聊天室,与网民们就“上海的文化大都市建设”这一话题开展讨论。欢迎提问!
信息法规执行平安上海政协世博会团体神州各地彩票[走近他们]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师蒋蓉妹谈择业与就业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史林》杂志副主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的研究,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和上海城市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出版和发表了一大批有质量的学术,包括著作10余种、论文数十篇,总字数在300万字以上。
[嘉宾周武]答: 各位网友,下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各位网友交流关于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各位网友已经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我能够回答的,有些是我不能够回答的,不管怎样,我会尽自己的努力来回答各位网友。
[嘉宾周武]答: 上海的文化大都市建设是主导的,但是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成效怎么样还取决于市民,所以文化大都市建设不仅仅是的事情,也是广大市民的事情。广大市民我想怎样配合呢?最主要的还是从开始,从自己所处的社区开始,自己需要尽可能为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献计献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另外,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区里生活,我觉得可能对广大市民来讲,如何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这也很重要。可以说上海的文化大都市建设是人人有责,只要大家都往这个方向努力,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才有真正成功的日子。
[嘉宾周武]答: 我想学历史好书还是不少,就上海史而方,有几本书大家可以看看。一本是美国学者墨菲写的《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法国学者白吉尔写的《上海:现代之》。国内学者也学过好些书,比如像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唐振常主编的《上海史》;如果不嫌弃的,还有我跟熊月之主编的《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如果需要了解中国历史,那书就更多了,我可以简单举两本,一本是张荫麟写的《中国史纲》;蒋廷黻写的《中国近代史》;陈旭麓写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王家范写的《史家与史学》,这些书都是大家可以值得看一看的。
[嘉宾周武]答: 我工作之余喜欢两件事,一件是看闲书,看专业之外的书;另一件是旅游。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行,我是读历史的,所以有时间喜欢到外面去走走。
[嘉宾周武]答: 毫无疑问,我是比较喜欢近代史,因为近代史是古今交汇,有融合也有冲突,所以它对一个历史学者来讲是智力上的挑战,我喜欢这种挑战,所以喜欢这段历史,它比前面任何一段历史更赋有刺激性、更赋有挑战性,也更赋有魅力。当然,这几年我对国的历史也产生了兴趣,原因是中国在取得之后,在那样一种纷乱的局势下如何重建一种新的秩序。
[嘉宾周武]答: 简单讲,它可以是两方面的内容硬件方面是硬件的建设,另一方面是软件的建设。硬件的建设可以具体一点,如果是我们把现在的上海跟过去的上海,跟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东京,巴黎这些城市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就硬件而言,比如说图书馆,伦敦图书馆就有好些,伦敦公共图书馆有415家,上海仅有32家;博物馆纽约有360家,上海如果相比有很大差距,所以需要下更大的功能。软件的余地更大,差距跟这些大都市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值得努力的空间也相当大,包括怎样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海纳百川这样一种机制,把国内的跟国外的文化人才吸引到上海来创业,到上海来发展,这是很大的问题,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但是必须做的。
[嘉宾周武]答: 我这几年比较多的经历是在做两个课题,一个是关于文化市场与近代上海出版业,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是研究上海文化出版业跟文化市场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上海的成熟文化市场对出版业提供了怎样一个发展机遇,上海的出版是怎样抓住市场赋予的机遇来发展壮大自己。上海的出版业在时期曾经占据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中国有一半以上的读物是上海提供的。有一个美国学者曾经说,在抗战前,上海商务印刷馆的发行能力跟美国当年的全国的发行总量基本上是相等的。由此可见,上海当年文化出版业的繁荣,这是我做的一个课题。另外一个课题是正在进行的关于世博会跟上海文化建设的关系。当然,还有一些别的项目,跟文化建设项目没有多大关系,就不细说了。
[嘉宾周武]答: 这是很难给出确切时间的,我想以上海已有的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基础,跟这个城市厚实的文化底蕴,以及现在出台的一系列的文化公共政策,这个推动,我想上海成为文化大都市应该是可以预期的,也许是20年以后、50年以后,说不准。
[嘉宾周武]答: 其实这几年上海市对老建筑的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苏州河沿岸的老建筑也是上海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市里面是有具体的规划。我自己觉得苏州河沿岸是了上海的历史,我的看法是那些老建筑能不拆的尽量不拆,但要跟利用结合一起,纯粹,大概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都是办不到的。怎样在中开发利用,这个我觉得常重要的,以利用来促,用使老建筑在新的时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嘉宾周武]答: 我想着手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我想上海应该以更的姿态吸引,或者引进跟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二、上海要形成一种机制,形成一种氛围,让国内外的大批的一流文化人乐意在这个地方安家,因为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中文化人负有更直接、更重要的责任;三、要继续建设一批一流的文化设施;四、要力争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五、要真正让文化成为上海的重要产业;六、要进一步和完善上海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和法制。这些都非常重要,把这些问题做法,我想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嘉宾周武]答: 《史林》到现在创刊已经有21年了,它曾是不太引人注目的杂志,但现在已经是国内非常重要的历史学专业杂志。去年它文章的转载率是排名全国历史地理累,总共一千多种报刊,它是排名第三。在南大推出的CSSCI杂志排名中,它是排在第八位。可以说现在已经成为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杂志。
[嘉宾周武]答: 我只能介绍我参与的一些上海社科的规划的重大项目。我参与的是《上海大词典》,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完成,即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总字数有800万字,可以说是上海的一本百科全书。另外一个项目是《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它总共有26卷,现在已经完成的有10卷,明年起陆续出版。至于其他的上海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我不是最了解。
[嘉宾周武]答: 我是这样理解的,海派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两方面:一是开新;另外一个是包容。因为开新所以能够包容,包容所以才能真正海纳百川,才能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人到这个地方来发展、创业。所以海派文化它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发展氛围就是上海所拥有的那一种开新的、包容的这样一种社会氛围,这常非常重要的。
[嘉宾周武]答: 我觉得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出是在上海九次党代会的报告里首先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提出这样一个目标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觉得上海在文化大都市建设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加以改进,需要加以完善,需要加以推动。那么目前的欠缺方面,我想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从硬件上来讲,上海从过去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硬件设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但是正如我前面讲的,跟国际性的大都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跟老上海在全国的文化地位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市委在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把文化大都市建设列入今后上海市重要的一项任务,重要的一个努力方向提出,这常及时的。目前的欠缺从软件方面来讲,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能够培育文化创新之魂这样一个体制、机制,我认为这是一个根本的欠缺。
[嘉宾周武]答: 其实上海文化里面它排外的情结是特殊的历史时段形成的一种特殊情结。在1949年之前,上海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彻底的移民文化,这个移民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的移民,上海外国最多的时候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在这里定居,这些不同地域来的移民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上海文化的底蕴。在1949年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计划时代,人口只出不进。原先上海人可以地进进出出的时代,在1958年以后随着户籍制度的实行就基本上终结了。在这个计划的时代里,上海人的优越感、上海人的排外,排外是跟一个城市的优越感联系在一起的,上海人在这个计划时代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就是在优越感里滋生出一种排外的情结。但是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人的排外情结,我认为已经越来越淡化了,上海重新进入了一个海纳百川的这样一个时代。
[嘉宾周武]答: 从1943年开埠到1949年,我们通常称为老上海。老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全国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一个文化中心,它也是世界移民的汇聚之地。来自中国的移民跟来自世界的移民在这里联手缔造了一个当年世界城市史上的一个传奇,这个传奇后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被遮敝了,龙应台有一篇文章曾经说上海的每一条旧的街道、旧的弄堂里面,都弥散着一种传奇性的魅力。我想就是这样一种传奇性的魅力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导演来讲上海和上海人的故事。
[嘉宾周武]答: 上海的文化当然不都是舶来品,海派文化有两个最重要的来源,一个来源当然是欧美文化,另外一个来源是历史悠久的、积累深厚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并不仅仅是舶来品,它是欧美文化跟江南文化汇合的一个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跟的文化交融的产物。从这个角度去看,海派文化在历史上常现实的,许多文化人都有真切感受到的一种文化流派,一种文化风格,或者是一种文化的。当然现在已经不用海派文化来写上海的文化,现在比较多的是用上海的文化。
[嘉宾周武]答: 我是这样看的,建设文化大都市,它是一个未来上海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个非常非常核心的一项任务,一种。文化大都市建设氛围它是需要营造的,这种氛围我觉得首先是要重视文化大都市的建设,然后逐步逐步形成一种活跃的、开拓的、鼓励创造的氛围里开展,这样一种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才能够持续发展、才能够赋予这种建设以强大的生命力。
[嘉宾周武]答: 这是自然的。文化大都市建设它的真正落脚点是人,是形成一种更加文明的、更赋有品味的、更赋有追求的这样一个人。文化大都市的创造者是人,分享者也是人,所以怎么样来提高上海市民的人文素质,是文化大都市建设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化它是与价值相联系的,提高人文素质也就是提升市民在价值之域中的追求。
[嘉宾周武]答: 在上海的现代化的构成当中,上海本土的民俗的确遇到了的问题。现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留不仅仅引起了的重视,还引起了民间组织的重视。最近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叫《民俗上海》,因为我也是这一套丛书的专家组,其实编这么一套书就是试图传承上海的民俗文化,让上海的民俗文化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底下得到延续、得到发展。
[嘉宾周武]答: 老建筑的当然也是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建筑体现的是这个城市的文脉,这个城市的文脉,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因此,老建筑当然它应该是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嘉宾周武]答: 上海文化的大都市建设,我想应该博采众长,向世界上的一些国际性大都市,向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甚至向,这些都是值得上海学习、效仿的地方。当然并不是说向某一个城市学习,我想这个学习并不是说照搬,而是创造性的模仿,就是说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比较好的机制,这些国际大都市在文化上比较好的经验、机制,这些都是我们要进行创造性的效仿,当然前提是以我为主来吸收、融合、壮大上海的文化,使上海文化成为一个赋有个性,又具有泱泱气度的这样一个文化大都市类型。给姨妹开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