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逸华 子女2006年3月份蒋介石日记公布之后,研究者纷至沓来。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人们认为,蒋介石日记的解密,会帮助窥视这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中了解近代中国的变迁。历史学家也希望通过这一经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自己来记录、还原历史的真实。
蒋介石日记公布至今已经有六年了,蒋介石日记的研究,乃至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近日,以蒋介石日记研究为依据的《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的三位作者大学教授王奇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金以林在一起进行了对话。
王奇生:蒋介石日记发表已经6年,前面几年基本是一个炒作的阶段,日记出来是具有新闻的效应,但是真正从日记出来到研究出来是有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五至六年很正常。
汪朝光:研究20世纪中国史蒋介石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不了解蒋,你肯定就不了解20世纪上半年的中国历史。但真正从学术角度出发,比较厚重的研究还是很缺乏的。因为流行的那些书,说好听一点,属于普及性读物,说不好听连普及性都说不上。
王奇生:这本书可以说几乎每一篇都是创新。我们就是想举一个例子,某一个问题的某一个观点,以前是怎么看的,现在有什么新的看法。你的某一个问题,以前是怎么看的,现在给你了。
金以林:书中有一篇文章是我写的,讲1932年的蒋介石。1932年,除了“一二八”沪淞抗战没什么事。蒋1932年的日记我读了三四遍,这一年对他的变化和影响很大。
1932年以前的蒋,更多的是在追求跟党权。他1924年当黄埔军校校长,1927年北伐,1928年北伐,北伐完了就内战,从蒋桂战争到中原大战,一直在忙的各种问题,始终没有提到国家建设。1932年以后,很有意思的是,他在年初总结他下野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就是觉得他跟知识很疏远,他要调整跟知识的关系。
1932年后,他系统地找了一批顶尖学者给他像王世杰,当年是武汉大学的校长;像翁文灏,是大学的代理校长。萧一山给他代的是怎么做的,教育他去找胡适谈。后来,他把这一批人引入到里了。翁文灏最后做到了长。王世杰抗战前做教育部长,抗战中做长。
以前老说蒋介石跟政学系如何,我个人觉得,让政学系这些人来管理国家,实际上反对的力量很多。但是,,无论是军事干部还是党务干部,他们管理不了国家。从1932年以后开始,蒋介石开始考虑怎么建国了。
汪朝光:蒋介石日记对于近代史的研究还是有一些发现。比如说最后一篇的读书史,这填补了一个空白。比如龚育之写的《的读书生活》,我觉得确实可以做一个整合性的研究,即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在读什么书。
蒋的读书史,确实要看蒋的日记,否则他读什么书别人不知道,如果回忆录里涉及,可能也没那么完整,但是蒋的日记里有详细的记载,今天看了什么书,看了书之后有什么感想,这样就便于我们做这个研究,我觉得这个是填补空白的。
再比如说,《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这篇文章所的蒋个人成长的历史,如果不依靠这个日记,确实很难做出来。
王奇生:喜欢读历史书,蒋介石喜欢读。是绝对不读的,两个人的重点完全不一样。尤其喜欢读野史,蒋是绝对不读野史的。
我原来对蒋读经很不以为然,我觉得读经对他的人生有影响。就是说一个人的到了顶点,没有制约,这个时候很容易走极端,很容易。但是蒋是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最后没有走极端,没有成为,这跟他读经有很大的关系,他这种,确实对他个性和行为有影响。
金以林:我基本不认同蒋读经修身不走极端之的观点。蒋也想、对垄断。只是蒋所处的这个,他对,对方方面面的垄断,远达不到其他人的时代。就像你说的,是一个弱势政党,它当然想成为强势,但是他达不到联共的水平。而且蒋也不是说不读史书,相对来讲,他很强调应用性的时候,他也要看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