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社会百态> 文章内容

半月谈透视“怼”字里的社会百态:合理表达的姿态

※发布时间:2017-11-20 11:18:39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说文》曰:“怼,怨也。”语言学家说,“怼”字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就很鲜见了,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把“怼”归为历史词汇、文言词汇都不为过。如果硬要说有什么能流传至今的“怨怼”,大概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中女主角的那一段“怼天怼地”能算一个。

  如今,“怼”这个泛动作性文字,屡上微博、微信关键词排行榜,好像什么热门事件都能跟“怼”扯上关系。2017年1月,微博上包含“怼”的线亿,在百度搜索有关“怼”的新闻,累计超过1.7亿。

  经过网络语境的熏陶,“怼”的意思已与最初大不相同。中国传媒大学文研究员颜旭说,今天我们对“怼”的理解,可以是、,在一些地区方言里,也有捅、捶、搡、挤兑、冲撞的意思。

  宫斗剧巅峰之作《甄嬛传》中,眉庄“怼斥”安陵容,被网民誉为“手撕白虚假面具”之经典,用在当今职场、商场、情场居然都十分妥帖:“是小,若是心术不正,,坏了德行,那才是大事。”“大家相识一场,有什么话当面说也就罢了,又何必欲擒故纵,步步为营。也太辛苦了些!”

  《战狼2》叫好又叫座,主角却遭质疑。吴京怒怼的那段线万:“可能就是某些人自卑,被惯了吧,就觉得中国人不能强,我就是怼这个,我就怼。即使有些人反感我这个,我也怼。”

  “怼”,看似简单,却能解释当下许多冲突的状态。“心”的“相对”,那是一种情感的碰撞——“不爽了就要怼”,单个字直捣黄龙,情绪十分饱满。就字形来看,和“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蔺伟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怼”这个词所体现出的性或较劲的意义在不同语境下会呈现不同的感彩。当双方处于严重的敌对立场时,“怼”具有很强的性,甚至伴随肢体冲突。

  这种“怼”往往有非的成分。电影里看看也就算了,在现实规则秩序下,大可不必。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有部动作喜剧电影叫《别惹我》,讲述了一个因证人计划而迁居诺曼底的党家庭,在平静的法国小镇上追杀,却依然改不掉用手段解决问题的故事。如今看来,电影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怼”的习性和人生态度。

  当双方立场并不构成严重对立甚至关系较好时,“怼”的性较小,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轻松、友爱互动,这就为其进入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交际系统提供了可能。

  除了和“怼”在一起产生的各种词组配搭成口头禅,多数年轻人的手机收藏夹里,都有几个经典的“怼人”表情包。“就喜欢你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看在你丑的份上,就当你是对的吧”,还有人用英文、日文来助阵。

  有受访对象说,虽然自己不擅长“怼人”,却十分喜欢看别人“互怼”。那些霸气侧漏、幽默机智的斗嘴,让人觉得爽、过瘾、舒畅。会“怼人”,渐渐成了一种情商高的表现。

  社会学家认为,“怼”作为一个从方言中演变而来的流行语,有代替网络用语“撕”“掐”的趋势,“怼得好”比“骂得凶”更有话语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最近,有网友发布了一段在上海地铁上拍摄的视频:一名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被一名阿姨教育。岂料,这名男子又故意把一口痰吐在地上,结果引起众人怒怼。发生在杭州的一幕与此类似。清晨,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义正词严地怒怼在西湖中游泳的男子,该男子还很不服气,百般,引起人。

  网评人“竺子”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向来有的哲学。不少人的人生轨迹,都会经历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演变。我们不否认,这种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合,但若发展到极致,则未免显得平庸。

  当“怼”作为一种正确价值观、明确底线、合理表达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中时,不失为一种个性的张扬。自习室里,你想看书总有人嘻嘻哈哈;深夜的宿舍,你想睡觉偏有人开着音响打游戏……网民“柴尔德”觉得,遇到这样的事情,“该炸就要炸,该怼绝不怂”。

  比起发个朋友圈抱怨一下,当下的部分年轻人更“机智怼回去,潇洒怼一回”,认为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知乎”网民“”说:“怼完几次,生活明显不一样了。思考怼和不怼的结果哪个能让你现在和以后更舒服,后果你能接受,承担得住,那就量力而行地怼吧。”

  推荐:

  

关键词:社会百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