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当今世界最大的地区性防务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下简称北约)就将迎来它70岁的生日。这个以对抗苏联及其盟国为直接目的的组织,在苏联解体后依然存在,并不断“纳新”,招徕新的国。
说起北约,就不得不提到冷战期间与它针锋相对的、在苏联领导下组建的华沙条约组织(以下简称华约)。那时的北约还不能像今天一般不断东扩、围堵俄罗斯,反倒是华约庞大的坦克部队压得北约喘不过气来。
可就在27年前,正是1991年的愚人节,给北约诸国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夜之间,华约宣布终止其所有军事活动,北约最大的,消失了。
二战结束后,随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展开了长期对峙,是为“冷战”。
在冷战初期的1948年,苏联对的使战后的西欧诸国惊恐万分。对于这些战火的国家而言,当务之急是寻找靠山、抱团取暖,而与美国合作无疑是极好的选择。基于对苏联的共同恐惧,1949年4月4日,在美国首都,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并于同年8月24日正式生效,北约诞生,针对苏联的协防机制正式建立。
对于此时的苏联来说,北约的建立似乎只有象征意义。毕竟,面对部署在东欧前线的苏军坦克部队而言,此时的北约联军还是一团散沙,而关于、奥地利、土耳其及希腊的阵营归属问题尚未解决,苏联在外交上依然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因此尚未考虑组建军事联盟。
然而,局势在1950年代陡然升温,欧洲国家的“站队”工作基本完成,而持续三年的朝鲜战争使美苏斗争更加激烈。以此为背景,美国在西线率先发难,开始帮助德意志联邦国(以下简称西德)重建其武装力量“国防军”,并在1954年10月23日联合英、法等国签订了《巴黎协定》,正式吸收西德加入北约。苏联担心此举将的军国主义,打破美苏战略力量平衡,因此试图《巴黎协定》生效,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
显然,西欧国家对苏联这种“临时善意”并不买账,于是苏联开始重新思考缔结军事联盟的可能。随着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正式获批,苏联一方也加快了军事联盟协商进程。后的5月14日,苏联、德意志国(以下简称东德)、波兰、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八国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了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的《阿、保、匈、德、波、罗、苏、捷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的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后可根据协定再顺延十年。1955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华约作为军事和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华约就此诞生,美苏至此都组成了各自的“战队”,“两约对垒”,正式开始。
在冷战的背景下,华约首先是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存在的,因此防务建设一直以来就是华约组织的工作重点。
对比北约的军事组织结构,华约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苏联的“东欧办事处”。在华约诞生前,东欧国家军队基本由苏军一手扶持打造,甚至部分先于东欧国家而诞生,例如跟随苏军一从基辅打到布拉格的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军,其装备完全由苏联提供,并依照苏军战术条令进行训练,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就是在这个军的基础上组建的。因此,从历史渊源上看,如果说华约组织国都是苏联的“卫星国”,那么他们的军队也可称作苏军的“卫星部队”。
众所周知的是,“苏联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度集中”,这在华约内部也毋庸置疑:华约联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均由苏军单方面,通常由的一位副部长与第一副总参谋长出任。在每个华约国家首都,均有一位苏军上将充当“华约常驻代表”,确保该队与苏军在战备上保持高度一致。从1960年代开始,苏联又开始向华约提供成套的苏军现役武器装备,这让华约军队实现了由表及里、极为彻底的“一体化”,与北约仅限于枪弹口径、通讯标准上的一体化不可同日而语。
经过整编后的华约军队,实际上成为了苏军海外集群的组成部分,在指挥上于苏联而非本国,华约国家因此了防务能力。“绝对的防务”让华约深感不安:一方面,成立华约的目的之一是抵御来自北约对社会主义的,然而当国家遇到来自己方的时呢?1968年“布拉格之春”运动爆发,苏军纠集起华约联军组成“维持秩序部队”,对捷克斯洛伐克展开了突袭。由于在苏军战略定位中,捷军主要负责华约组织西部及南部方向的防务,在后方根本没有驻军,因此华约联军轻易攻占了布拉格。
“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让华约内部呈现出一片之势。华约联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仅1个月后,霍查治下的阿尔巴尼亚便宣布退出华约,在军事上则抛弃了苏制装备转而向中国求援,212吉普、63式装甲运输车从此踏上了欧罗巴。而在临近的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虽未要退出华约,但在此后却设法“请走”了驻罗苏军,还针对华约制订了“”标准:不准苏军在罗马尼亚举行军事演习、不准罗马尼亚军队参加华约的任何军演、不准华约军演部队经过本国领土。精明的齐奥塞斯库还命令罗马尼亚的兵工厂以苏制装备为基础,再引进技术加以改进、研发自己的武器,并向国外出口赚取外汇,以此摆脱苏联在军事上对罗的控制。这都为华约日后的分崩离析埋下了伏笔。
尽管内部矛盾重重,然而华约联军的绝对实力依然是显而易见的强大——至少,从纸面上看,令北约感到恐惧。
据统计,1980年,仅苏军就有38个师驻守东德,包括苏军装备最精良、训练水平最高的近卫第一、二、三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八、第二十集团军,而与之相对的北约联军在西德仅部署了23个师。不止于此,华约联军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部还部署了大量常备二线梯队。据波兰叛逃少将、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的核心幕僚杜碧基介绍,一旦两方开战,华约在战争头三天内可投入105个师,在闪击西欧的全程中可投入145个师。华约高层深知,苏制武器在技术水平上相对落后,因此在战时需要以绝对优势的装甲兵力闪击西欧,穿插突袭,速战速决。根据1989年1月统计的数据,华约驻欧洲总兵力为357.3万人,如此悬殊的数量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华约高层对武器、人员数量的,也使不少北约国感到恐惧,北约在军事技术上加快了发展步伐。然而,几次中东战争下来,采用西式装备和训练方式的以军在战场上完胜采用苏制武器和训练方式的阿拉伯军队,这使华约军队的实战能力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单纯数字体现出的“战斗力”,也一直停留于纸面。
而在纸面数据的背后,华约北约对峙的一线地带暂时维持着和平的景象。墙的西面,处处洋溢着资本主义物质生活的,间接滋生了华约联军特别是苏军内部的腐化现象。对当时的苏军军官而言,派驻东德是最幸福的差事,因为在东德,拿着远高于国内工资的他们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家具、收音机,自己消费的同时还可以将这些珍贵的礼品赠送上级以求得提拔。至于对峙的最前沿——,更是成为了华约联军的走私集散地,以奥迪和奔驰为代表的各式西德名车被运至机场,然后装上伊尔-76运输机,和消费主义思想一同输入苏联,进入“阿尔巴特大街”(指苏联),严重磨损着联军官兵的战斗意志。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1989年,华约在它34岁生日之时却送走了组织元老——波兰。在华沙,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掀起了“东欧剧变”的第一波,“剧变”全程,波军选择了中立,波兰也就此摆脱了苏联“卫星国”的地位,并顺势退出了以其首都命名的华约。而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不复存在,东德自动退出华约。至此,冷战中“两约”对峙的最前线被北约完全“收复”,华约的存在,已经毫无意义。
在此背景下,1991年2月25日,华约协商委员会在匈牙利首都召开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华约内所有军事协定,其内设军事机构全部取消,华约名存实亡;同年7月1日,剩下的华约在布拉格宣布,华约正式解散。
回首往昔,华约的解体实际上代表着民族主义的全面胜利,苏联曾经支持、推崇的亚非拉解放事业,间接促进了的民族,包括东欧卫星国。在华约内部,苏联对“小兄弟”们强势,对外又把“小兄弟”当作战略缓冲区及随时可以交易的筹码,他们从来就不是苏联真正的盟友。就连《华沙条约》的起草人赫鲁晓夫都地认识到:“这些国家(东欧)并不十分情愿做我们的盟国,斯大林对这些国家太过,幻想把自己的意志于他们,这是斯大林为我们准备的汤,而我们还得喝下去。”
反观对面的北约,出于对苏联的恐惧,能不由自主地一致对外。虽然美国以资金和武器大量介入北约事务,但两相比较下,北约始终基于共同的和发展价值而存在至今,其对手也换成了俄罗斯。这使华约的存在更加尴尬——被苏联部分掌控的华约联军,实际就是与北约在战时冲在最前面的炮灰,苏联则是高高在上的主人,而非盟友。
一如《华约联军之歌》所唱:“如果的敌人胆敢踏上我们劳动人民的土地,半数的劳动人民将举起自己的钢枪与铁臂。”的是,华约解体二十余年后,当在波罗的海沿岸参演归来的美军选择取道捷克回到在斯图加特的驻地时,布拉格的自发街头,挥舞星条旗和捷克国旗欢迎美军。而去年北约在波兰及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举行演习时,当地人民并没有举起“钢枪和铁臂”——相反,鲜花与掌声被送给过的北约士兵。这一幕,对当下依然重视地缘博弈、强调武力的俄罗斯而言,依然具有意义。
1.“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Воен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Воениздат. Москва,2004 г.
2.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Мягкая обложка. Москва,Дуевко 0389-16/БН2-27,1980г.
4.李星:《消失的“红色联盟”—华沙条约组织诞辰60年祭》,载《凤凰周刊》2015年12月,第35期。
5.窦超:《红色装甲“骑兵”—评析捷克斯洛伐克影片坦克旅》,载《坦克与装甲车辆》2017年6月,第11期。
和前夫同居的日子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