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的邢明,对于互联网来说只是个爱好者,他日常的工作是在海南省信息中心,“我在1995年成了中国第一代网民”。而邢明当时更为朋友们所熟悉的身份是炒股能手,那个牛股频出的年代有所谓“海南出疯牛”的说法,梦见家里被盗而邢明赚到的绝不仅是足以发家致富的钱。1999年,他长期关注的几只海南本地股票让他获利丰厚,账户从最初的几十万突破两千万,邢明用它来创办了天涯社区。
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来源最为奇特的一笔启动资金,它并不是经常出现在互联网创业当中的“风险投资”,邢明也用自己的经历写下了另一种创业径。他不是海归,去硅谷受熏陶也只是最近两年发生的事。1999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邢明决定把自己的个人收益都押到一个当时还是未知的行业当中,他和其他创业者的共同点只不过是都喜欢。
1999年,有钱以后的邢明决定要建一个论坛,“我只是很喜欢跟人在网上讨论股票,后来又增加了杂谈和电脑技术论坛两个板块,我不知道这些论坛板块是怎么增加的,也许我们聚拢的是同一群人,大家都是因为喜欢。”
邢明回忆说,其实整个天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爱好的基础上,这种基础使得天涯从来不用担心自己的内容更新——这全部来自网友,也从来不用担心网站推广——各个论坛会自己组织活动,甚至不用担心内容管理——版主也从网友中自发产生。
10年里的天涯一直保持低调,它低调地,也低调地看着同行的多个社区网站退出历史舞台,而它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不变”。
邢明认为,天涯之所以能够到最后,就是因为没有过早地对它进行商业化,反而保持了非常自然的发展状态。“国内互联网曾经经历过很痛苦的寻找盈利的时期,那时候网络广告还没有起来,大家用各种方法增加收入,比如疯狂地去做彩铃和彩信的下载”,但这些始终没有成为天涯关注的重心。
“能够保持某种‘清高’的态度,可能是因为天涯没有缺过钱。”邢明回答说,“因为最开始天涯只是海南在线的一个栏目,成本也比较低,只有两三个人维持管理。”这种状态曾被业内人士无奈地称为“低成本、低盈利”,但邢明却认为,一个社区的凝聚力,就应该用足够长的时间去沉淀。
2004年,邢明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当时新浪和搜狐都在和他接触,想要收购天涯,对于一个还没有大幅盈利的社区网站而言,投奔大门户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他们都要并购,不接受入股,但是我无法付出全部的天涯。”
于是,天涯就继续安静等待。2005年,博客及WEB2.0概念兴起,天涯得到IDG和清科的投资,2006年底,天涯再次得到联想、谷歌以及分众创始人江南春的联合投资,等到这时候,邢明才觉得,是时候从多年的积蓄中挖掘商业价值了,有了足够资金的支持,这种扩张更可以在不“天涯感觉”的前提下进行。
“天涯感觉”是邢明所认为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为了稳固这一竞争力,天涯在过去的10年中对待任何变动都小心翼翼,它几乎就没有改过版,而用户依然不离不弃。
“天涯背后有一种东西,”邢明说,“要说清楚很难,如果你懂得了我们的社区基本法,也许就会懂得天涯的气质。”而所谓天涯的“基本法”隐藏在无数个帖子的背后,隐藏在用户往往会忽略的地方,却不知不觉受其影响。“它包括我们多次调整的用户协议,更包括网友多年积累自行创造出的无数版规。”
在天涯,最初的气质来自中国互联网出现之初的“意见”,天涯成立不久之后,当时四通利方论坛上的高手们集体出走,代表人物“小黑”、“小李飞刀”进驻天涯,带来专业、认真的风气。而气质的持续则来自制度,比如它给予每个版的版主足够的自主权,让网民感觉是自己在主导内容,它绝对广告帖和“扰民”的广告,制度的网民素质的基础吸引了更多类似用户的加入,他们来天涯不是纯粹为了玩,他们是认真地在讨论问题,认真地开始“第二人生”。
时至今日,邢明已经数不清天涯创造了多少热词,“这些人、这些事并不是突然爆发,而是这种机制产生了爆炸性的力量,导致社区网站出现了持续的影响力,网络话题只会越来越多。”邢明说,因为天涯已经“上道”了。
邢明是1991年毕业的中文系大学生,他说那个时代是充满着理想主义与浪漫色彩的年代,与时代相符,那时的大学生更是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一代人无论如何变化,身上始终或多或少都有点理想主义、理论先行, “我们在大学里流行的是看康德和李泽厚。”
顺着邢明对于年代的回忆,记者的采访话题就从天涯的“气质”开始。我们回顾了国内互联网论坛上早期的几位“意见”,邢明很愿意谈他的“社区基本法”,谈用户为天涯做了什么。他说,作为管理者,只需要小心论坛的氛围,只要能用户畅所欲言的就行,“其他的内容你都不用去管,用户都会自主完成,这样的话听上去是不是太理想?”
这种管理几乎就类似于“无为而治”了,但它却在天涯变成了现实,并且已经了10年。不知道是不是邢明本人“非硅谷”、“非技术出身”的背景助长了这一温和的管理方向,但恰恰又是这种温和,给了国内最大网络社区安静成长的时间。
在采访过程中,邢明并不介意被人形容为“理想化”,但他会强调理论之后未必没有现实的解释,尤其是在谈论到目前正展开的盈利问题,这时候他会显得更像个CEO。
“你听我说了半天网上的‘第二人生’,网络上的理想国,这些的确是天涯的标签,也是我最愿意说的东西。”邢明说,但他也承认,面对投资人,则需要换一套更现实的语言。“我们这一年以来,在商业模式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包括社区广告该怎么做,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很多同行,做社区的同行,大家也在做广告。但是很多走到了传统这样一个门户的一种广告模式,显然是走不通的。”
“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你做的广告不能够去用户的体验。因为社区和门户网站是不一样的,门户网站是由编辑来编的,我怎么嵌广告,你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拉倒。但是社区有点像大家的一个家一样,一个圈子,这是我的一个个人家园,一个家在这里,你在干扰我的一些体验。所以,我们以前做过一些广告,用户很反感,后来我们就撤掉了这些广告,甚至了一些广告收入。其实社区也是一样的,你也可以让它变成为某一类人群,因为社区典型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可以变成跟社区某一类人群有关的广告,而且不他的体验,变成他需要的东西,这时会有一种新的广告模式出现。”
“我会说,虚拟网络人生是某种游戏概念,企业在社区里的精准营销是电子商务概念,再加上广告的概念,相信投资人会听得懂,这样一说,你不会再说我理想主义了吧?”邢明笑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