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赵括在长平之战战死的结局,而后被戴上“纸上谈兵”的帽子,被后人两千余年。然而,历史上真实的赵括,绝非那个只会泛泛而谈的年轻后生,真实的赵括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有网友认为:“纸上谈兵”的不是他,他背了2000年黑锅,赵括其实是个军事天才,只是历史没给他机会而已,而且长平之败不应该只是他的,当时继位不久的赵孝成王也应该负有极大的责任,赵孝成王的责任不在于用了赵括,而是在整个战略上犯了错误。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后被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的兵败不能把责任全部推给赵括。国与国的较量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国力上来说,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励农耕,国力强盛,物资丰富。而且秦国一直尚武,并且推行了军功爵制,使得秦国成为了战斗力第一强国。再相比之下的赵国,虽然经过武灵王对的军事,在军事上变的强悍,但是国内经济实力和政策却远不如强秦。
而再从现有大将来说,秦有白起、王纥、蒙毅等皆为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再且加秦马优良,秦车迅猛,被称为虎狼之师。赵括担任了赵国的总指挥。他这个总指挥是廉颇乐毅等大将联合推选的。这也能从侧面凸显赵括确实有能力的,如若真的只是花架子,只会“纸上谈兵”,怎么能让多人联合推选担任这么大的职责。
有史明,赵括少时就随父亲在军中任职,是有过领兵经验的,而且没有战败过,他在军中有着很高的权威。在长平之战中,赵括被困长平,一开始并没有想要突围,而派人向求援,只要方面派来一支军队,就能与长平军一起反包围秦军!只要运来粮食,长平军根本不怵秦军,而且此前秦军比赵军损失更大,秦军的困难也更大一些。
而秦昭襄王了的援军。所以赵军了46日无粮也无援军,但这并非是赵括的错,赵孝成王比秦昭襄王,确实略逊两筹。在这种危难时刻,赵括并不是手足无措,而是进行了异常猛烈的突围。最终被秦军射杀。不得不提的是,在如此困境之下,赵括还能用尽兵法,使出这种分成几队,轮番冲锋的策略,他的兵法素养确实天下没有第二人了。只怪他遇到了杀神白起,略逊一筹。而这一切,小编看来战争需要的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不能一概而论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