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军博专家亲临老黑河遗址进一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发布时间:2020-1-4 17:07:02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8月4日,正处于雨季之中的池南区,白昼无雨,迎来了难得的晴天。而这一天,池南区的老黑河遗址,也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山外世界上最龌龊的种族来客”——以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黄亦兵大校为专家组组长,以省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赵聆实,省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处长、研究员王宜田为副组长,以军事博物馆《军事史林》主编、研究员赵军,军事博物馆设计室主任林红钢,省文物局文物资源管理与督察处二级主任科员朱照明,建筑设计师邹玉昆,通化市委党校教授贾永洋,省东北抗联史研究会会员刘静祥为组员的老黑河遗址考察论证专家组。

  老黑河遗址自6月12日被发现以来,曾于6月18日、6月29日接受了两次不同的专家组的现场踏察,使人们对神秘的老黑河遗址有了一定的客观认识,但仍有大量谜团未曾解开。

  青苔覆盖的石墙、有穿过的参天大树,以及其他丰富的地面遗存,无不牵动着关注者的注意力。到底沉默的老黑河遗址有着怎样的故事?终于,在8月4日,来自军事博物馆的专家们也慕名而来,只为一探究竟。

  世界上本没有,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专家们就在由前人趟出的仅容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上徒步了1个多小时,终于来到老黑河遗址面前。在原始密林中的穿越,并没有使专家们感到疲惫。这些远方的客人,反倒因见到遗址真容而感到兴奋不已。

  经专家现场考察,“老黑河遗址规模较大,建筑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现已发现:老黑河遗址占地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范围内,建筑遗址上有3处水井,石墙沿道布防长度达千米,石屋与碉堡混合配置,内有火炕,居战一体化。石墙上遍布,多达5道,掩体、壕沟、碉堡交叉配置防守极端严密。防护重点为山顶部的长方形土城,城墙为土石混筑,东墙长约164米,西墙约155米,南北墙各132米,周围长约583米,四面墙高1.5米至2.5米,南墙上有大青杨一株,直径1米以上,树龄约400年左右。墙外有战壕,宽5米、高1.2米。有4座城门。主城西南600米处,有副城一座,东西两侧各有碉堡一座。对研究、定义老黑河遗址不同阶段的建筑性质提供了遗址。”

  本次踏察,收获颇丰,在前两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采集物品又有新发现。截至目前,老黑河遗址地面遗存采集种类丰富、数量较多。有用于军事用途的:碉堡、障墙、、两种口径的子弹、电话线。

  有用于生产用途的:标有“朝鲜石油”、“满洲国专卖总局”、“株氏会社”等字样的方形油桶残件,小火车基、小火车车轴、鹤镐(压脚)、朝鲜斧头。

  有用于生活用途的:水井、带火炕的残基、玻璃小瓶、茶壶残件、马灯残件、铁勺、门板等实物,时期产于广州的“欧阳戊隆”牌香草油玻璃瓶。该遗址既有军事性的设施,如碉堡;也有工业类物品,如大量的油桶;还有生活类用品。

  由此可见该遗址是处于核心区深山老林中的一处有防御性的工事,是防卫比较严密的一处场所,有其军事及生产生活的双重性质,这为定义老黑河遗址的阶段性质及抗日时期的重要遗存提供了重要文据。

  参与踏察的军博专家表示非常震撼,池南区的茫茫林海中,竟然有规模如此浩大的遗址,这简直有些出乎想象。踏察归来,专家们毫无倦意,迫不及待地又连夜进行了将近6个小时的热烈讨论,终于对本次老黑河实地考察,得出了较为统一的结论。

  老黑河遗址的规模及遗存是东北乃至全国罕见的一处历史遗址,其建筑及遗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独特性和稀有性,属于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它的发现及利用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存史育人价值,对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及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均具有重要价值。

  鉴于遗址的复杂性,工程面积的较大规模,文物考古部门尽早进入,进行考古挖掘,以进一步确定其性质、作用,及早对这一遗址加以利用,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作为连续两次参与老黑河遗址实地考察及论证的专家,省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员赵聆实老师表示,6月29日第一次参加老黑河遗址踏察时,感到非常,因为对老黑河遗址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情怀,又参加了8月4日的考察;这次通过和军博专家们一起对老黑河遗址进行的更为深度的考察,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没有人到不了的地方,也没有人做不了的事。是什么人到了这个地方(老黑河遗址)?又做了些什么事?”如军事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黄亦兵老师所言,这已经成为所有老黑河遗址关注者的心中所问,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察,有朝一日,老黑河遗址的神秘面纱一定会被完全揭下。

  

关键词:军事史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