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魏晋南北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收视走高,如《琅琊榜》《军师联盟》等,在追剧的同时,难免产生兴趣和好奇:影视剧中有几分真几分假?冷兵器时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近年来,以魏晋南北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收视走高,如《琅琊榜》《军师联盟》等,在追剧的同时,难免产生兴趣和好奇:影视剧中有几分真几分假?冷兵器时代战争究竟是怎么打的?
《南北战争三百年》一书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最新史学研究,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文学作品,就像《南北战争三百年》这本书的作者李硕说的那样:“我自幼接受的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叙事,都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演义小说,以及由这些小说改编来的评书、影视作品。在这些叙事作品中,冷兵器战争的作战模式非常程式化:两军对阵,先是各出一员大将,在阵前大战三百合,待一方被挑落马下,这边全军将士便乘机掩杀过去,大将被斩的那一方则是全军仓皇溃逃,一场大战便告结束。到近现代,又出现了武侠小说,冷兵器的打斗就更神奇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明所以。”
那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比如,马镫对战术转变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李广面对匈奴骑兵战绩并不好,而卫青、霍去病却能屡败匈奴,这是为什么?刘秀在得到幽州突骑时为何异常兴奋,曹魏的虎豹骑又在四处征战之中起到何种作用?南朝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如何对抗北方的铁骑?等等。
《南北战争三百年》提到并解答了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苏镇评价本书:“近些年来出现的各种军事史著作中最有的一部。”
李硕本科就读大学文科实验班,做了几年后,2005 年考入大学历史系读硕士,跟随治隋唐史的张国刚教授。硕士读了两年后,幸运地转成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感觉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战争,特别是南北方之间的战争背后藏着很多东西,还没人系统地写过,他想进行深入研究。这一想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和赞同,于是才有了这本书。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学里面,战争史算是个相对生僻的领域,因为东方传统里对战争的翔实记录太少,演义、戏说太多,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真实的层面,难以还原。“中国古人里面,唯一一位探讨过这个问题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不仅指挥打仗,还写录他练兵、作战的经验。一直有客观记录和分析战争的传统,但只能用来研究他们自己的战争史。至少到目前,学者还没有研究中国战争史很出色的,因为这需要抠文言文的史料,有时一个字的理解就涉及大问题。”于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在问题意识上借鉴史学,在研究方法上则秉承中国传统,使这本著作分量重而可读性高。
李硕:“锁定”在魏晋南北朝,除了读研读博以外,可能因为春秋和魏晋南北朝都是“”,列国割据,史书看起来会很精彩,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战争,就更有代表性。在、战争频繁的里面,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更多,人的聪明才智、各种潜能也发挥得最为充分,呈现出来也就最精彩虽然我们都爱好和平,生活在盛世,但我们可以品味和追思先人在中迸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成功或者失败,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无形遗产。
李硕:你这里说的“历史写作”,应该指学术研究的写作,而非通俗历史写作吧。其实两种写作我都喜欢。但我不太喜欢那种插科打诨、戏说的通俗历史写作,我认为通俗不等于三俗(庸俗、低俗、媚俗),通俗的、普及的历史作品也可以写的庄重严肃。这不全是表达技巧问题,作者需要对历史有全面、精到的理解,才能写出庄重而普及的作品。
至于最的,我倒没有什么感受,只要有史料,我们就可以研究和写历史,别管是写成学术的还是普及的作品。但理解历史的真正难度,在于了解当下的现实,因为人只能借助对现实的了解去解读历史,陈寅恪给这叫“今典”。
李硕:历史影视剧,我爱看的,但也不是都爱看。比如《的游戏》很火,但我就不太喜欢,另一个《维京传奇》我就很喜欢,再早点是美剧《罗马》,但可能是曲高和寡,《罗马》这部剧在没火起来,但我的评价是最高的。
国产历史影视剧倒不全是史实方面的“错误”,可能是从明清演义小说到近现代的武侠文学社会普及程度太高,导致现在的人都没法还原真正历史了,剧中人物一开口就是演义腔或者武侠腔。
但我的理想还是想做中国历史剧,我上研究生时就写过历史剧本,讲春秋五霸的晋文公重耳,还得过电影局的一个小,可惜没人拍。我写过一个历史文章《周灭商与华夏新生》,前两年被人转载到“知乎”网站上,很多人看了说有中国版《的游戏》的感觉。我近年喜欢自己拍点纪录片,自己剪辑,用音像的形式来记录和表达。以后有了靠谱的合作人,我也会参与历史题材影视剧乃至电子游戏的制作。陈良宇 内幕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