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回归20周年,也是解放军在驻军20周年。20年间,一茬茬官兵驻守在香江畔,守护着特区的安全。
当个人的人生历程被写进历史的脉络,那一双双守望的眼睛既了20年的如虹,又谱写了20年的星光璀璨。
黄合明是驻港部队汽车连的战士。1997年6月,连队担负为驻军先遣人员运送物资的任务。用地方驾驶执照、挂地方牌照进港的第一辆运输保障车就是黄合明驾驶的。
在回归、大部队进港之前,黄合明已经把跑得很熟了。但是1997年7月1日运送人员进港的时候,黄合明还是很激动。“那种心情是很不一样的。”黄合明说,以前开车行驶在满是新鲜感,但那一刻更多的是自豪。
黄合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从深圳福田到口岸再到沿,街道两边全是挥着手臂、旗帜的市民,我们就在夹道中匀速开进。当时大雨滂沱,为了和市民打招呼,就一直开着车窗。大雨吹进来,我们浑身都湿透了……
回归历经了的谈判,其中在港驻军问题成为几轮谈判的焦点。所以在回归时军队进驻成为人们最关注的时刻。在茫茫大雨中看见军车驶来的时候,白岩松站在罗湖桥上激动地为电视机前的观众直播:越过管理线!接下来的镜头便是大雨中对着解放军欢呼的市民,社会组织送上“威武文明之师”的牌匾。这番景象让当年为驻军的“老百姓怕解放军”。
1997年直播时白岩松指着管理线动情地说“这是一条令中国人伤心的线”,但是随着解放军的进驻,回归,这条线成为区域线——一边是经济特区,一边是特别行政区。现在汽车连的官兵每天都会碾过这条线,把物资运送到的各个军营。20年来汽车连官兵安全行驶1086万公里,无一起违章事故,无一起扰民事故,无一起携私走私案件。驻港部队汽车连用20年的时间证明,驻港部队的确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
直升机在石岗军营的上空悬停,机身下的苇草随着螺旋桨顺时针摆动。哪怕距离地面只有几米,于廷福都不敢掉以轻心。
根据风向风速消速,摆好状态,几个动作完成后,直升机稳稳地落到地面上。再进行一次飞行后的例行检查,于廷福这一次飞行才算完成。
这一天的零时,解放军准时进驻。但由于天降暴雨,被视为航空力量代表的直升机梯队延迟到早上八点,在天刚刚放晴,刚满足飞行条件后才飞抵。
在石岗军营直播的央视记者激动地数着,到第6架的时候声音不自觉地高亢起来。6架飞机全部安全抵达石岗军营,这意味着解放军完成进驻。
于廷福从飞机上走下来,但踏上的并不是的土地——他和战友李育新作为替补在深圳南头机场待命。6架飞机全部安全抵达,意味着于廷福待命任务结束。当然,这也意味着他将没有机会作为第一批飞行员进港。
“当时想着不进港也是作贡献,只要飞机全部安全到了,我们就没什么遗憾的。”对于廷福来说,能够回归是一生的幸事。
驻军实行轮换制,1998年,于廷福所在的飞行大队进驻。在之后的几次轮换中,于廷福当过飞行团的团长,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驻港部队。
“在上空,安全压力非常大。”于廷福坦言,压力来自于外因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技术都是有信心的,但是谁也不知道机械这类的东西什么时候会出故障。”为了把系数降到最低,驻部队某航空兵团开辟避开人口密集区的训练飞行线,每次飞行都做到起飞前、落地后两个“十五分钟协同”,勤务人员更是兢兢业业,飞机交到飞行员手中时已经过了五道关。
再有两三年于廷福就到了最高飞行年限。当年没有机会在回归的第一时间驾机俯瞰这片美丽繁华的土地,或许在最后一次飞行时,他可以从容地对说:“我已经守护了你20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