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扶风:透过历史与文物 感受古丝跳跃的脉搏

※发布时间:2017-5-26 9:48:47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国家习近日在出席“一带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曾指出,古丝绸之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国家习近日在出席“一带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曾指出,古丝绸之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宝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极为丰厚,宝鸡又是古丝绸之上的重要节点,蕴藏着古丝上黄沙与驼铃的气息。日前,宝鸡新闻网记者走进宝鸡扶风县,透过史载与实物遗存,探寻古丝绸之上那些尘封已久的“宝鸡元素”。

  文物是过往的记忆,更是历史的。宝鸡与古丝绸之有何关联?陈列在扶风寺博物馆中的众多文物,给出了无声而明确的答案。

  在寺博物馆“大唐珍宝”展区内,一组美轮美奂的琉璃器令无数游客惊叹不已。记者了解到,1987年寺地宫共出土琉璃器20件,其中除了一套茶具属于唐代自产外,其他均属外国给唐皇室的贡品。这组琉璃器有着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是研究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遗存。2014年3月27日,习总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时曾盛赞寺琉璃器。

  “从来没想过唐代就有这么漂亮的琉璃器,更没有想到唐人居然会制作和使用玻璃,觉得这次来寺博物馆真的长知识了。”采访中,来自广东的游客孙女士对宝鸡新闻网记者说道。

  “寺伊斯兰琉璃器规格之高、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年代之久远全球罕见。”寺博物馆馆长姜捷表示。丝遥远,舟车颠簸,这些易碎品一送到长安的可想而知,还能保存到今天让我们欣赏到更是难能可贵。

  “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与源头。位于宝鸡的周原遗址是探索周文化的宝库,在依托周原遗址建设的国内首座国际化考古研究机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里,宝鸡新闻网记者惊奇地看到了2800年前的“丝”。

  这是一对西周蚌雕人头像,是1980年在西周遗址中发掘出土的,他们高鼻梁、深眼窝、头戴高帽,与雅利安人完全一致。这对文物的出土,曾引发众多学者关注。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所长刘万军向宝鸡新闻网记者介绍说:“这对文物距今已有2800年左右的历史,研究发现,这对西周蚌雕人头像的形象是来自土耳其、伊朗的雅利安人。此外,我们馆藏的西周圆柱形玉人像也是中亚塞族人的形象。不管这些器物是周人自己制作的,还是中亚外邦献给周王朝的贡品,都说明有周人去过中亚、或者中亚有人来过周,表明双方当时已有交往。这属于早期的东西文化交流,要比张骞出使西域提早800年,算是早期的‘丝’吧。”

  习在“一带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曾动情地讲到:“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宝鸡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那些开辟丝绸之和延续丝的代表性人物中,东汉重开丝的先锋者班超正是宝鸡扶风人。

  据史载,班超,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出身于扶风“四大家族”之一的班家,其父班彪、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丝绸之也就此中断。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以三十六骑平定诸国,重新打通了58年的丝绸之,并帮助西域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保障了西北边疆及西域各族的安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其名言,《后汉书》为其立传。

  时至今日,班超兄长班固之墓依然屹立在扶风太白乡浪店村,在近年扶风打造的西府古镇中也为班超建立了“府邸”,供人瞻仰。班超已成为扶风文化符号之一。

  此外,佛指舍利东来、扶风窦融镇守河西、汉代希腊铭文铅饼出土……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辉煌的历史,既表明扶风在古丝上的重要地位,也是宝鸡历史上参与古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展现出在古丝绸之上中外贸易往来、文化交融的繁华盛景。(宝鸡新闻网记者 黄河)

推荐:

关键词:宝鸡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