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兵器知识> 文章内容

102岁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最高级的灵魂是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发布时间:2019-5-20 17:47:30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书单君很难从专业角度评价这位建筑大师。但我阅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2017年贝老100岁寿辰时,还曾写过一篇随感,讲述他在成为一代大师的上,那些灵光闪现与争议的时刻。

  今天,我想再次分享这篇文章,送别这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书米”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信也可以更近距离地瞻仰到贝老的内核。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广州,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诒,祖辈乃苏州望族。上世纪30年代,他赴美求学,先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建筑系。

  作为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拿到了行业内几乎全部的重要项,比如,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等,连同其他,共有40多项项和荣誉加身。

  那就是由法国艺术期刊《艺术知识》总编朱迪狄欧与建筑史专家亚当斯·斯特朗主编的《贝聿铭全集》。

  比如,贝聿铭是如何从一名普通建筑师跻身建筑界的?我们从《贝聿铭全集》中关于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章节,便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时年46岁,但还没有太多耀眼作品的贝聿铭也不例外。他的竞争者,是另外5名世界建筑师,其中还包括密斯·凡·德·罗和易斯·康这样的大咖。

  当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到他的工作室考察时,贝聿铭提前将并不豪华的工作室粉刷一新,还在不大的接待处特意摆放了一束鲜花,以接待前总统夫人。

  那次会面效果不错,贝聿铭向夫人展示了自己的一些作品,但真正为他加分的,是他给肯尼迪夫人留下的良好印象。

  她的顾问威廉沃尔顿回忆说:“鉴于他已经完成的作品,贝聿铭是一个‘稳赚的赌注’。他并不是最时髦、最出名的建筑师,也没在大公司工作。但他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成长起来。我不能预测他的作品具体会是什么样,可我相信他会做得很精彩。”

  1964年,当杰奎琳对外宣布由那时还没什么名气的贝聿铭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时,他的名字一下子成为了美国字谜和竞猜游戏的热词。

  就这样,年轻的贝聿铭,以他的风度、优雅、高效率,尤其以一颗细腻的心打动了肯尼迪夫人这个非一般重要的客户,击败了其他几位强大的对手。

  他面临的挑战很多,最大问题来自建筑地块特殊的和形状:它位于大厦脚下,大道和国家广场交汇形成的一块梯形场地。

  当时,他在一张草图上画了一条斜线,连接了纸上的两个点,画出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美术馆)和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

  对几何图案的,使这一设计无论在审美上还是具体建设上,都对既有做法形成了挑战。甚至有人预言,东馆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丑陋的建筑”。

  但贝聿铭对自己的设计非常自信且有耐心,他把东馆扩建比作还戴着牙箍的少女,要看它美丽的面容必须等到脚手架拆掉之后。

  工人们从未造过尖角型锋利的楼体,他削掉锐角,保持墙体稳固,贝聿铭仍然说:“我想试试。”

  然而贝聿铭依然自己的想法。没有以往项目时间上的压力,他得以对自己的设计不断斟酌,精益求精。

  大家这才发现,贝聿铭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让东馆与老馆的罗马式建筑产生共鸣,却没有卑躬屈膝地模仿后者。来剪彩的总统卡特都说,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人是很容易被左右的动物。在大众的声浪下,还能自己的,往往不是愚蠢的莽夫,便是超凡的精英。

  建筑属于造型艺术,大概是因为人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观感、出发对建筑设计发表评论,所以建筑设计师很可能要在七嘴八舌的、质疑、中进行自己的工作。

  设计国家美术馆东馆,已经让贝聿铭强烈感受到了这一点。然而,他被质疑得最激烈的一次,还是在3年后。

  1981年9月,法国总统密特朗上任不久,便宣布了卢浮宫修复扩建计划。这是法国的世纪工程,当时的卢浮宫破旧不堪,利用率极低,几乎所有东西都被灰尘覆盖。

  原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密特朗作为法国社会党党首访美期间,就喜欢上了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密特朗说,卢浮宫原来是法国的,现在用来当博物馆还显得比较凌乱。要修复就要解决这些问题, 他问贝聿铭有何好办法?

  贝聿铭讲了很多,他特别强调“光线”的作用,说地面上需要一个透明的玻璃覆盖物,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光线,哪怕是地下室也可以显得很明亮。

  1984年1月23日,贝聿铭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其中的重点,是设计一个玻璃,作为卢浮宫的“心脏”,把光线带入地下的两层空间,同时,游客也可以通过它进入卢浮宫周围的三个馆。

  贝聿铭解释,玻璃会像一个闪亮的钻石一般四射。然而委员们回答他:“不,贝先生,它看上去一定很丑,或者像很便宜的假钻石。”

  等新闻把消息捅出去,贝聿铭招惹了全法国的反对。《法兰西晚报》头版甚至放上了的模型,大标题:《新卢浮宫已经激起》。

  编辑还在编者按里加了一句,“可怜的法国”。大意是,法国最辉煌的历史建筑,就要在一个外国人的下了。

  1985年2月,《世界报》出版了一份关于新卢浮宫的专刊,贝聿铭在文章中言辞犀利地捍卫自己的设计:

  人们将此事变成了一个事件,说了许多并不确切的事情。这样做不太正大,坦率地说,我愿意与任何一个提出其他解决办法的人去比较,但没有人提出来……(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大卢浮宫”30年,争议与和解》,记者张星云)

  多数者此前以为,那将是一座很高的,而事实上贝聿铭设计的,和周围建筑的比例相当和谐,而且非常简约。

  多数人觉得这个方案还不错,而且去现场看过模型的人更觉得好,于是密特朗抓住时机正式批准了贝聿铭的方案。

  但接着又冒出一个新问题,按照贝聿铭的设计,是钢筋+无色玻璃制成。但在当时,无色透明,而且安全系数高、不变色平面的玻璃,在法国是找不到的。

  法国工程师跟贝聿铭说,您这个要求,太理想化了,没有啊,要不换换?贝聿铭不同意,他对材料的掌握能力,远远超过那些工程师。

  几天之后,贝聿铭的团队找来了一块完全透明的玻璃,它不是法国人做的,而是人用在喷气式飞机上的。

  人们进入玻璃,顺着旋梯缓缓走下,神采奕奕。来自全世界的为贝聿铭的作品叫好。第二天,蜂拥而至。

  如今30年过去,当年无论经历了争议、、泪水还是和解,玻璃和卢浮宫早已融为一体。它们和《蒙娜丽莎》、埃菲尔铁塔一道,成为了法国的象征。

  可是,跟随他几十年的助手说:“贝聿铭交游甚广,但他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包裹得严严实实,能透过层层围墙、重重密室真正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即使是我,也不得不承认,我对贝聿铭一无所知,虽然我与他相识已有30多年。”(据《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贝聿铭百岁:他把建筑种在四大洲》,作者玄增星)

  在卢浮宫所做的一场中,他曾说:“建筑师要自己,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就再试一次。”

  看见了吧,哪怕贝聿铭这样的大师,一生中都不知要多少次质疑,不知要被骂多少次“破玩意”,才能被认可和接受。

  所以,当你初出茅庐或不被理解,你最有力的回应方式,就是保持“细心和耐心”——确认自己走在正确的上,并且继续走下去。梦见流鼻血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

关键词:建筑知识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