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分清代的华侨护照、的华侨护照、中华人民国的华侨类证照三部分,全面系统展出中国不同时期驻美国、、等10多个馆(公)颁发的华侨护照(证明书)原件。展品包含目前国内博物馆所见馆藏最早的华侨护照——1882年美国华侨黄华饶护照、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带有照片的华侨护照——清光绪十八年大清驻美国总发给华商朱彬的护照,这些文物弥足珍贵,了来自侨乡先辈早年海外谋生的艰辛历程。
国际间护照制度的实行起源于16世纪,19世纪开始广泛采用,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将护照制度引入中国以其,对中国华侨护照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19世纪70年代,清驻外使制度建立,并逐渐开始向华侨颁发护照,华侨护照诞生。
清正式给华侨颁发护照则缘起于美国的排华政策。1848年,美国发现金矿,吸引大批华人前往淘金、谋生,但因为竞争关系,在以美国矿工为主的白人工人中产生了华人的情绪。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重建时期,加之太平洋铁的修建,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相对廉价而又勤劳的中国劳工成为首选。1868年,中美签订《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允许两国人民可随时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一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依据,进而使华人移民美国达到新的。
为在美国的华侨华人,清于1875年任命陈兰彬为第一任驻美公使,但由于各种原因,1878年陈兰彬才抵达美国并递交国书,清朝驻美公正式成立。陈兰彬赴途中抵达口岸时,受到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陈氏深为,并对华人保持传统习俗的做法印象深刻,同时得悉华人深受排华之苦,迫切需要的。于是,1878年清建立总馆。
值得一提的是,晚清著名外交家黄遵宪1882~1885年出任驻美国总。他在美国任职期间,努力华侨权益,黄遵宪美国华侨的努力得到了广大华侨的认可和尊重。
专家考证,美国排华时期在“岛”设置了移民候审所,华侨入境美国均要在此接受审查。1891年,美国颁布了新的移梦见杀人不见血民法,罪犯、病人、白痴、乞丐和契约劳工等进入美国,并成立移民办公室(即今美国移民局的前身),设立联邦入境检查处。为有效防止冒用护照的现象,随着19世纪末快速发展的技术被应用,美国华侨护照开始粘贴持照人照片。
展厅一幅江门籍画家司徒乔从美国乘轮船回国途中画下《三个老华工》,记载一段华工的史,回放了海外华侨谋生的艰辛:1950年,江门籍著名画家司徒乔从美国乘轮船回国,途经檀香山时,船上来了三名特殊乘客。其中一个完全聋了,一个一只眼睛瞎了,剩下的一位虽没聋没瞎,说话却结结巴巴。他们整天紧闭嘴唇,呆坐在甲板上。半个多月后,司徒乔才弄明白:53年前,他们卖身出洋谋生,和其他600多名“猪仔”华工一起被运到檀香山的一个小岛上。华工被命令砍伐山林,开辟农场、种植甘蔗和水稻等。每天早上4时开工,下午6时收工,在恶劣下工作14个小时,最后华工有被毒蛇咬死,有的逃走时溺水而亡,到1950年只剩下9个人。种植园主见其再无利用价值,便通知檀香山华商总会送其回国。三个老华工身上仅剩的48元美金,还是由华商总会募捐的。
据展览主办方之一、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介绍,江门市博物馆馆藏华侨护照在目前国内馆藏护照文物中,历史跨度最大、涵盖面最广、种类多样、精品度较高,反映了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华侨护照发展历史和华侨在海外创业谋生的艰辛历程。观众从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外交史、华侨史、国际移民史。通过华侨护照实物和背后的故事,展示国家强弱与个人的密切关系,真切地“有国才有家”“国强民尊”的历史真谛:只有祖国强大,国人在海外才能有的生活和工作。
广东是中国华人、华侨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誉的江门市,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400万人,分布于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国家文物局将江门市台山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纳入海上丝绸之首批申遗遗产点,位于台山的海口埠有“华人出洋第一埠”之称。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