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上海成立漫画救亡协会,组织救亡漫画宣传队,叶浅予当时担任漫宣队队长。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叶浅予用一贯的鲜明线条和黑白对照的用色,描绘抗战中军方的生动肖像,隐含他对时局的理解。除此以外,本次展览还展出叶浅予漫画名作《天堂记》多幅,展览从即日起延续至8月27日。
叶浅予(1907-1995)浙江桐庐人,中国现代漫画家、著名画家。1922年考入杭州盐务中学,在此期间画了不少铅笔和水彩写生画,并临摹粗铅笔山水画。1926年到上海,当过柜台伙计,画过广告、教科书插画,并事时装设计、舞台美术布景。
“八一三”事变后,叶浅予联合全国漫画家举办第一次全国漫展,并参加救亡协会的漫画宣传队,任领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8年创作连载漫画《天堂记》,以其夸张线条、辛辣,开创中国现代漫画新篇章。
在一幅名为《战时重庆二》的简笔速写中,叶浅予在一张手绢大小的四方纸中,记录了几组战时国民的迁移动向,多面反映国民在战争迫迁时之狼狈。抬轿、自行车、汽车、轮船、火车的画面,都聚焦着人们的疲惫与彷徨。
画面上,叶浅予有一套专属的“极简主义”。例如,画纸上方处,一只深色大轮船在山峦水波之间行驶,备注为“至广州湾”。山峦、轮船、水浪,皆以简明直接的一笔粗线条带出,物件的色彩对比,主要以黑白深浅区分,如轮船的底部、船上的桅杆以全黑涂抹,以展示其质地差异,达成独特的构图风格。
除此以外,这种明暗颜色区分法,也用在人物特写及阴影描绘之中。如“赤坎至玉林”画面中,所有人物都以一笔线条勾出,人物的面容、衣物皆呈白色。而唯独抬轿外持拐杖者,下身长裤涂以全黑亮色,在画面中显得格外醒目。这种特殊用色,用以表明叶浅予的言外之意。
这组战时漫画的另一有趣之处,是其组合排列之间凸显出作者对时局的。《战时重庆二》一侧,另一张反映战时迁移的画面中,陆地上多数人物以白底色、轻线条描绘。而空中一只承载达官贵人的飞机呼啸而过,线条厚重、用色深邃,使其异常抢眼,越显突兀。
一直以来,叶浅予备受业界推崇的两种艺术体裁,分别为漫画及舞台人物速写。对于他的人物速写,徐悲鸿有“笔法轻快,动中肯綮”之好评。白华则赞其印度舞画,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这类舞台人物画像,线条明朗,用色鲜暖,人物动作奔放洒脱。叶浅予这类技法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了,代表作有婆罗多舞、献花舞,和阗装和夏河装等。经历60年代的缄默沉寂,叶浅予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重握画笔,创作热情转向家乡山水人物。其时,他的画风转向传统国画,但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浓艳上色。
本次漫画展虽以纪念抗战为主题,但其展出的作品仍可反映作者创作的丰富性,呈现出叶浅予画作在技法、类别的变化轨迹。如人物国画《川陕道上》,就综合了作者的速写用笔,及独特的国画用色。其他人物特写,也呈现了叶浅予擅长捕捉人物动态的独特画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