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军事参考> 文章内容

参考消息》对美国报道的框架分析(组图

※发布时间:2018-7-6 0:26:53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选取《参考消息》美国报道为样本,从报道体裁、来源、版面设置、报道主题四个方面分析其新闻构架。通过分析,认为其为呈现了存在严重缺陷的美式,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和以合作为基础的中美关系图景。《参考消息》对美国的报道立足于中美关系,体现了中国对于美国的态度以及国家利益,十分到位地扮演了党和的角色。

  2012年美国已经尘埃落定,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总统选举必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中国更是对美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参考消息》作为中国主流,密切关注并大量报道美国,且在其间体现出主流的声音。

  框架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贝特森,由戈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被引入到学。框架概历了从柏特森的人类学到戈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学的历程。

  戈夫曼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1]”从框架理论视角对新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新闻生产者通过选择、强调和重组新闻事实的框架模式来进行新闻报道,在新闻文本中隐藏着新闻框架,这种框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

  目前,由戈夫曼发展而来的框架分析同时出现在三个学研究领域:1.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框架如何被建构;2.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虑框架是什么;3.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本文属于第二个研究领域,通过对《参考消息》对美国报道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中的新闻框架[2]。

  在新闻文本的新闻框架研究中,坦卡特设计出的11个指标组成的“框架列表”是经典的研究模式,分别是: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的系列的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3]。本研究借鉴这一模式,并根据本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进行修改,设置的主要研究变量为:报道体裁、来源、版面设置、报道主题。

  《参考消息》由主办,创刊于1931年,是一份独特的报纸,与环球时报同为中国唯有的两家能够刊载外电的报纸。主要刊载外国及、澳门和特别行政区的通讯社和报刊的文章与消息。

  《参考消息》是一份以提供“境外的声音”为特色的国际国内时政报纸。对外电、外报的翻译讲究“原汁原味”,力求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报道国际新闻,突出“参考”特色,为国人提供了一个用“外人”眼光看世界、的窗口。《参考消息》每天及时选载世界(地区)通讯社、报刊及因特网上的最新消息、评论的精华,全面报道世界以及、澳门特区、等地区的、经济、军事、科技、体育、文化及对华反应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4]。

  美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2年1月3日至2012年8月26日,党预选;第二阶段从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两党候选人逐鹿白宫,期间事件包括两党大会最后确定候选人、三次电视辩论、以及的后续事件。本文选择事件较为集中的第二阶段,选取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参考消息》对美国的所有报道作为样本。

  《参考消息》的版面设置较少,自从2011年起,《参考消息》周一至周五每天16版,周六、周日则是8版,但是对于美国却进行了相当多的报道。据研究者调查统计,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参考消息》关于美国的报道高达163篇,在的白热化阶段,甚至是占据了其版面的主要。由此可见,《参考消息》对于美国相当重视。本文将《参考消息》转载的外媒新闻的体裁分为消息、通讯、综合报道、新闻评论以及新闻述评5个体裁。根据研究者的数据调查统计,消息、通讯和综合报道共108篇,占66.2%,新闻评论以及新闻述评共55篇,占33.8%。

  消息、通讯和综合报道这样的事实类信息相对较多的报道体裁占到了66.2%的最大比重,这说明《参考消息》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事实信息,力求用事实说话,迎合受众对信息的渴求,从而给受众营造客观真实感。但是研究者也发现信息虽然多,但重复率很高,同质性明显,并且呈现的基本上都是负面事实,说明《参考消息》试图通过重复报道同种负面性质的新闻事实的方式,引导受众形成对美国的负面印象。在《参考消息》对美国的报道中,新闻评论和新闻述评等评论类文章占了总量的33.8%,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说明《参考消息》给予美国充分地评论,具体地传达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分析《参考消息》关于美国的评论性文章可以发现,《参考消息》希望传达以下两个方面的态度:

  评论中多次提及美国参选经费巨大,而富人是经费的主要来源,富人们不仅为总统候选人提供经费,也为们提供经费。富人们通过供给,来实现对美国的。美国式的实际上是一种“富豪”。

  美国辩论中着中国的言论,《参考消息》也刊载了多篇评论文章这一行为,通过专家的分析指出这种“很愚蠢”、“不符合事实”。并且认为这种现象“源于功利”,“只待选后修复”。

  以外电、外报为主要稿源的《参考消息》,素有“万报之报”的美誉。《参考消息》的新闻来源非常广泛,涉及世界各地的包括通讯社、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体现了《参考消息》竭力追求“多种声音”的努力。《参考消息》对美国的报道的来源同样比较多元,通过统计,研究者选取《参考消息》引用次数前十位的,根据其引用次数,绘制如下图表。

  从《参考消息》来源所在的国家来看,引用次数前十位的中,法国、英国和美国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占总次数的88%。由此可见,《参考消息》倾向于选择在国际关系中与中国关系紧密的大国的。

  从《参考消息》来源的立场和倾向来看,《参考消息》一方面倾向于选择在国际关系中与美国有利益分歧的大国的,主要呈现负面的声音。例如引用次数最多的法新社名义上是的报业联营企业,实际上是法国通讯社,其报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法国的立场。美法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存在矛盾,因此法新社对于美国会有较多负面报道。英国的《金融时报》是全球性财经报纸,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参考消息》多次引用其对美国金融危机、美国财政悬崖的报道,意在美国对经济问题处理不当。另一方面,《参考消息》选择的有着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和亲华态度。西班牙《国家报》是一份全球性的西班牙语报纸,是西班牙最大的报纸之一,其立场偏向社会主义。《联合早报》是新加坡主要华文综合性日报,在中国是唯一获准在中国大城市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它对中国的发展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华界里享有崇高的信誉。

  由此得出结论,在美国报道的新闻来源上,《参考消息》力争展现“多种声音”,但最终展现的是“利益休戚国的声音”、“美国的声音”和“倾向中国的声音”。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时,版面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时间性。从第一场辩论开始有头版头条,且之后占据的版面明显增多,直到结果即将出炉的时间段,版面篇幅达到峰值,结果出来后,版面篇幅明显减少。在一定时间内报道什么样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受众对事件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关注。《参考消息》对美国的报道基本上是和事件的发展同步的,这反应了《参考消息》对事件报道时效性的要求,同时也呈现了《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的时间框架。

  进一步分析《参考消息》头版对于美国报道的配置,发现《参考消息》通过凸显报道和及时配发评论的方式传达主观态度,表明立场。例如,2012年9月14日的头版头条是“美国战舰急赴利比亚保”,报道了一系列美国遭袭击的事件,下面就配上了“奥巴马罗姆尼为袭馆事件仗”的报道,凸显了在国家危机时刻,美国的候选人不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仍然只顾自身利益,手段。又如,10月15日的头版头条是“人民币汇率再成美热词,引用多家的文章,综合报道了美国辩论中的人民币升值和将中国列为汇率国两个涉华言论,下面就配上了一篇评论“美报文章:不要把美国衰落归罪中国”。文章分析了中美贸易关系,认为中美之间最好成为贸易伙伴,并且提出美国经济衰退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归罪于中国。

  研究者在8月27日到11月19日这段时间内《参考消息》对于美国的所有报道的基础上,提炼出四个报道主题,通过统计每个主题的篇数得出以下表格:

  在一篇叫“美怠慢对外政策”的评论中认为:“辩论所呈现出的这种情况源于功利和短期目标,而双方在辩论中所的政策主张会在选后重新修正”。

  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本次美国频繁谈论中国话题,并且话题聚焦中美经济以及更广泛领域的竞争关系。美国似乎对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尤为恐慌,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美国构成巨大,美国已将中国“妖”了。《参考消息》在报道美国中的中国话题上,有自己的视角,选取的主要呈现如下观点:

  在结果出来之后,《参考消息》持续关注奥巴马访问亚洲的相关报道,而分析的视角是:美国此行体现重视亚洲的战略,意欲对抗中国影响。

  《参考消息》在报道美国选情时,一方面呈现竞选双方的战况战绩,竞选态势,一方面选择很有倾向性的事实来突出投票格局的不合理,而这方面的报道占了大多数。比如“四成选民不投票” 、“数以百万计选民被阻投票” 、“成决战关键”等标题。具体总结起来有三点:

  (1)竞选双方支持者某些属性落差明显,奥巴马的支持者大多为少数族裔、女性、年轻人,而罗姆尼的主要是男性、富人阶层、白人。

  (2)投票规模不合理,选举并不是全民参与:其实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并不是生活在美国领土上的所有人,里的,在美国土地上居住的外来移民等没有投票资格。

  (3)地域格局上的不合理:选举在全国展开,但决定选举结果的却只有关键的几个摇摆州,本次选举最为关键。

  《参考消息》报道2012年美国很明显地一点就是突出的性质。多篇报道提到美国的“烧钱”性质,“60亿”、“巨额耗资”、“最贵选举”等关键词频繁出现,选后还盘点了在美中的最大赔家。并有相关述评和评论文章称美国是“资本家的战场”、“在商业利益中沉沦”,认为企业、工会、利益集团和大富翁等是美国背后的者,因为他们的捐款数额是决定谁将成为下一届总统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参考消息》报道美国的新闻框架,发现其为呈现了存在严重缺陷的美式,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和以合作为基础的中美关系的图景。

  首先,《参考消息》从商业和利益、功利和恶斗、的和的等角度来看待美国,从报道主题的数据分析来看,除了涉华报道和少数篇幅的选情报道之外,《参考消息》对美国的性,党派纷争和种族歧视等的诟病占了绝大多数。不难看出《参考消息》对美国机制是一种明显的质疑态度。

  其次,对于美国所涉及的中国话题,《参考消息》给与了充分地关注,所占比重为20.9%。值得提出的是,《参考消息》在报道这一方面的新闻时,给受众呈现了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对于美国辩论中出现的,《参考消息》有目的的外媒报道,巧妙地借他人之口驳斥: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也会推动世界的发展,并不成立,接触对话是中美关系的必由之。

  《参考消息》以国家对外政策为方向标,报道中多次强调中美高层已在“创建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上达成共识,从“合作”的角度定义中美关系框架。

  综上所述,《参考消息》对美国的报道立足于中美关系,体现了中国对于美国的态度以及国家利益,十分到位地扮演了党和的角色。

  (作者简介:干逸恬,女,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研究;董彤彤,女,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研究。)

  [3] 范明献.对境外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海地、智利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2011(2).

  本文由 790游戏(www.790.kim)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