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军事参考> 文章内容

在国际非战争军事行动报道中发出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18-4-26 10:50:23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从吉隆坡飞往途中失联,机上乘客包括机组人员共有239人,其中包括154名中国人。习总、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要求千方百计搜寻飞机下落。中国包括21颗卫星、19艘舰船、13架飞机、2500人次工作人员等大量资源,参与到这次史无前例的搜寻工作中。

  中国空军迅速投入到由多国参与的从北半球跨越南半球的空、天、海立体大搜寻行动中来。这是我空军首次参加国际联合搜救行动,首次在境外机场起降赴印度洋、安达曼海等广阔海域实施空中搜寻,意义非常重大。

  笔者有幸跟随中国空军搜寻组赴南印度洋海域,参与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搜寻任务,先后在央视新闻频道、一套、四套、七套等多个新闻栏目报道相关新闻130多条,在国际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有力地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2015年1月29日,马来西亚民航局宣布,马航MH370航班失事飞机上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已经遇难。虽然此事已经尘埃落定,但当时的采访对我来说终生难忘。

  马航MH370航班失联后,中国空军立即派出运输机赴海外执行搜寻任务。这是一起突发事件,从任务下达至到达搜寻海域,包括任务机组和记者在内的所有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集结完毕。担负搜寻任务的我空军运输机部队虽曾多次出国执行联演、转运任务,但执行长时间远海搜寻任务还无经验可循。而空军电视工作者执行这样的任务,也尚属首次。尽管时间紧迫,但采访的准备工作丝毫不敢马虎。

  首先,是装备设备的准备。摄像机之于电视记者,就像是战士手中的枪,至关重要。此次采访,考虑到主要是单兵作战,装备太多不好携带,也不利于机动,所以我出发时主要携带了以下设备:小型数字摄像机以及各种附件、笔记本编辑设备、无线传输设备、通讯装备等。而三脚架、应急灯、卫星通讯装备没有携带。后来才知道,国内常用的海事卫星传输装备在是不允许使用的。最后还是在驻澳分社的帮助下租用了当地的铱星电话,在发现失事飞机疑似物后的连线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一些小器材还是能在关键时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如强指向无线话筒的五号电池,采访中必须带有备用的。跟机飞行一次就是个小时,如果电池不够导致防噪强指向无线话筒无法使用,将会造成在飞机发动机轰鸣声干扰下的采访声音完全消失。还有容量较大的移动硬盘,它主要是存储视频素材。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要求拍摄完毕后在短时间编好画面,移动硬盘必须要选择容量大速度快的 。在国外执行报道任务,还要提前了解这个国家日常用电的有关情况。在刚到达马来西亚时,我就因为没有准备好转换插座,结果在文字稿发出后耽误了3个小时才将新闻画面编好传送到编辑部。

  其次,是相关文书及事件背景资料的准备。马航搜寻任务下达后,我就在网上搜集了一系列关于马航失联的报道信息,以及关于波音飞机性能的资料,也准备了伊尔-76飞机的相关资料。由于是突发事件报道,这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为做好报道提供了大量的帮助。还有马航失联的事件前后,国内外的各种反映、我国密切关注并全力部署搜寻及善后工作的资料,对记者的报道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海南三亚未出发前,我就开始采访拍摄各机组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机组人员的组成、他们对待搜救任务的态度与决心等。期间还对执行搜寻任务的航线、航程、搜寻方式、机动方式、面临的困难等,都给予了充分的了解。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为我飞机到达马来西亚等地投入搜寻救援的一系列跟进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到达珀斯当天播发了紧急转场的新闻后,我随后就根据澳方空军皮尔斯和珀斯国际机场的特点迅速播发了《中国空军搜寻马航做好一切准备》的新闻,也对部分报道中国空军降错机场做了客观说明。第三天,在因天气原因没有执行搜寻任务的情况下播发了《中国空军搜寻面临巨大挑战》的报道,就远海搜寻任务空域、天气及搜救工作存在的难题进行了充分报道。

  由于笔者对飞行专业领域研究不够,对有关领航、飞行、通讯、航管等专业理解不够,对涉及相关飞行的知识性新闻报道较少,这对于马航搜寻报道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遗憾。假如我能够从这些领域切入,进行深入挖掘,就会作出更多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和科普性的深度报道。再一个问题是,我对运输机机组人员的前期采访没有做充分的了解和沟通,也没有对机组作人物的个性化报道。等到沟通熟悉后已错过了时机,这对于此次搜寻报道来说也是个遗憾。

  再次,是记者身体素质的准备。对于马航搜寻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备就是电视记者要有强健的体魄。此次报道工作中,为了搜寻速度和搜寻的有效性,记者跟随空军搜寻组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4点出发奔赴机场,6点准时起飞,每天8到9个小时的连续大强度飞行,连续一个多月。这就需要记者首先要承担巨大的长时间远海飞行的安全心理压力,因为远海飞行没有备降机场,机组还要长时间面对南印度洋最复杂的海洋气候挑战。记者随机还要进行不间断地拍摄,寻找和构思每日新闻主题,并担负搜救员的拍照取证工作,只能利用返航的时间进行写稿、上载、编辑拍摄画面。每天的采访拍摄过程中,记者还要承受不同时间不同温差的强大落差,早上登机时才十几摄氏度,降低高度时骤升30℃左右。搜救时丝毫不能放松对海面的,还要面对高噪音、高强度、连续睡眠不足和饮食不规律等挑战。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记者就不能完成报道任务。幸好笔者平时注意锻炼,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在随时可以出发的健康状态。

  中国空军派飞机赴澳参与搜寻任务,立即引起了境外和的广泛关注。我搜寻组飞机一进入领空,还没有落地,CNN、SKY、FOX等世界知名的大批记者早已在皮尔斯空军恭候。

  此次中国空军跨国界远程搜寻,不仅展示一个大国空军的担当,更展示出中国空军的军事实力和军人素养,还承担着国人和154位国内失联者亲属们的热切期待。因此,在宣传报道中决不能出现立场、数据等错误,更不能给一些的以负面解读和炒作的空间。由于搜寻任务的主导组织是澳军方,所以采访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信息,还必须经随机的澳方联络官确认和空军相关部门的认可才可以发布。因此,我们不仅要与时间赛跑抢报道速度,还必须使报道的内容经得起时间的。

  面对一些外国中队“搜寻无力”“多国部队”及“耽误搜寻时机”等不负责任的,我方记者主动出击,与澳方积极沟通,请他们以主导搜寻的东道主的客观立场,对我国的搜寻工作给予介绍和评价。

  为此,我对澳军方的多国部队空中最高指挥官西普上校进行了专访。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西普上校客观介绍和高度评价了中国空军官兵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以扎实的作风、过硬的军事技能在搜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专访在全文,产生了强烈反响,同时也让那些不实言论和,使我国在该问题上取得了新闻宣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中国空军两架飞机进入常态化搜寻后,连续飞行近40天。根据澳方任务安排,飞机每天按部就班起飞,按时间返航。

  在每天跟随飞机执行任务期间,笔者感到,从新闻价值的选取看,搜寻工作要么有重大发现,要么就是一无所获;从电视报道的特点来讲,每天都是同样的任务,几乎相同的场景,机舱内仅有的几个拍摄角度很难拍出新意来。为了不断有新的东西报道,我力求从不同角度和更深层次去挖掘相关新闻。

  为此,笔者从中国空军参加搜寻任务背景入手,从不同角度挖掘新闻线索。比如,中国空军首次在北约国家军事行动指挥体制下进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首次在南回归线以南海域执行任务,搜寻组的飞机能否长期在炎热、远海、高盐、高湿的下保持性能稳定,都值得报道。对于飞行员和所有机组来讲,都是首次进行大强度、长时间、远距离海上飞行,从身体素质、飞行技术到心理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这些内容都是重要的报道素材。

  此外,参加搜寻的机组人员每天进入机场后兵分两,机长和领航人员受领飞行任务,主要是听取澳方部署航、搜寻任务区、天气介绍及进入时间;其他人员准备飞机。部署任务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当天的任务有何变化、天气如何、有何注意事项等等,所有的情况也正是国人的关切。为此,笔者详细拍摄记录下现场重要的画面和声音,选取重点内容,编入当天新闻,及时发回后方编辑部。由此,记者眼里的飞行人员每天重复单调的搜寻行动变得生动起来,新闻报道也因此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