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网上谈兵> 文章内容

纪念铁道兵组建70周年暨铁四师宣传系友相约活动

※发布时间:2021-1-2 23:45:03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未来身份测试五月的,鲜花盛开;五月的,人潮如云。就在这繁花似锦的日子里,5月25日至27日,铁四师部宣传系友,以“不忘初心,珍惜当今”为主题的纪念铁道兵组建70周年在京热情相会。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原鉄四师部宣传系统百余名嘉宾、战友相逢京城西郊的五棵松饭店。同庆铁道兵组建70年,共话战友情。一张张饱含深情的脸庞,一只只紧握不放的双手,一双双含着晶莹泪花的眼目,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热烈的场面难以形容……

  此次相会,是由原铁四师部宣传科科长廖寿伦热情、精心策划并由他和老伴包以芳大力资助,谢立宏将军,田艳忠、侯卫、钮鲁生、岳湘灵等参与具体组织实施的。众多老领导热情支持、老战友积极响应。原在宣传科里工作的部分同志,报道组、创作组、宣传队、电影队、篮球队的125名老战友前来参加。

  5月25号,相约,大家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在这里,每一分钟,都那么宝贵;每一个笑容,都是那么灿烂;每一次握手,都是那么让人难以割舍……久别重逢的战友,握手拥抱,显得那么真切;几声问候,显得那么温暖;心语无声,显得那么甘甜;友情淡雅,显得那么珍贵。

  5月26号,相约活动拉开帷幕。上午,与会战友来到铁道兵纪念馆参观。战友们一边听介绍,一边瞩目一幅幅图文和一件件实物,为自己参军当一名铁道兵感到无比自豪。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过去,难忘辉煌多。当年的铁道兵,从炮火硝烟的解放战争中走过来,历经抗美援朝、艰苦创业、集体转业,为祖国和人民立下汗马功劳。是英雄的铁道兵,在朝鲜战场铸就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是英雄的铁道兵,逢山凿,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编织着祖国的铁网。我们铁道兵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起新中国崛起的钢铁巨龙;用年轻的肩膀,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而每个战友,当了铁道兵,啥苦也能吃,当过铁道兵,天塌也不怕。纪念馆里,每位战友,也为兵改工后铁道兵的光大,中国铁建的快速发展、辉煌业绩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衷心庆贺!参观完后,大家来到大院中心的像前留影纪念。

  26号下午2点半,主持人谢立宏将军宣布大会开始。他一一介绍各位嘉宾:原四师黎明、副师长钟天增、参谋长于立志、原四师十八团副董锡琨,原铁道兵指挥部宣传部长尹栋梁、驻铁道兵记者兼记者、铁道兵副社长陈远谋,中铁建总公司总经理王振侯、副总经理吕连亭、中铁建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党委副、工会彭树贵等32名嘉宾出席。规格之高,让人喜出望外。

  紧接着,原铁四师部副主任、宣传科老科长廖寿伦致辞。他在致辞中感谢、策划、组织这次的谢立宏将军和田艳忠、侯卫、钮鲁生、岳湘灵等战友的辛勤付出。致辞中,他发表三点感想:一是不忘初心,我。他回顾了自己30年戎马生涯和17年从政道。从17岁参军,在宣传科工作26年,在科长岗位上工作16年。任职中,在各位战友的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各项任务。他动情地说:“你们是我的好战友、好兄弟、好帮手、好伙伴,是我诚挚的助手,也是我难得的良师益友,永远忘不了你们!”为答谢大家、大家,他宣布为大家做两件事:向大家赠送一个象征吉祥、安康、长寿、幸福的双龙戏珠吉祥物,并刻上每位战友的名字;承担会议除住宿和费以外的全部费用。他讲的第二点感想是,珍惜当今,话相约。他说,此次相约,之所以很多年近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辞辛劳、不顾体弱多病,从四面八方汇聚,主要是有一种、一种动力,概括地说就是铁道兵的,战友情深的牵动,美好生活的,“两友”情缘的联动。他高度夸赞群主田艳忠用心良苦、精心策划、效果极佳。他发表的第三点感想是清苦,出人才。他谈到,宣传部门是的“清水衙门”,但正是这种“清水衙门”,了这支队伍清清白白、老老实实做事的品质。在这支队伍中,有些人即便在重要领导岗位上,握有、实权,也没有一个谋私,这就是鲜明的证明。他高度点赞铁四师宣传系统是出经验的单位;宣传报道一直走在铁道兵前列;宣传队排演的两部样板戏、歌舞节目深受广大指战员欢迎;篮球队在铁道兵一直名列前茅。从四师宣传队伍中成长起来一批军级、师团级、司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和许多专家教授。如谢立宏、于本城、陆振尧、冯复加、春、宋雨林、张静惠、周积智、岳湘灵、田艳忠几十名战友等。他号召大家一定要不忘初心、珍惜当今,学习,与时俱进,保持良好心态和适当运动,合理膳食,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

  给予此次以大力资助的军嫂、廖寿伦夫人包以芳发表热情洋溢讲话,并对与会当年的军人们致以衷心祝福。

  原四师黎明,虽已92岁高龄,但依然矍铄,依然对宣传系统怀有深厚感情。他在讲话中高度夸赞当年的宣传系统的工作,夸赞廖寿伦科长领导有方,并对大家提出殷切希望。

  在黎明讲话过后,四位宣传系统中的张静惠代表宣传科、李俭代表报道组、王开忠代表十七团宣传股、夏朝忱代表宣传队、孙善武代表电影队、侯卫代表篮球队先后发言。原宣传科干事钮鲁生、田艳忠、杜户才提交了书面发言。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单位当年的惊艳成绩,讲到本人的成长进步,纷纷夸赞当年四师,四师部对宣传报道、文化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夸赞宣传科廖寿伦科长对大家的关怀。有代表在发言中谈到,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出发的地方;无论任何职,都不要忘记本色初心。感谢有你,感谢当年的铁四师、感谢铁四师、感谢铁四师宣传科领导,这是各位代表共同的。

  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宣传部长尹栋梁、中铁建总公司总经理王振侯也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特约嘉宾、经济学家张风岗,在讲话中,根据自己亲自所见所闻,高度点赞廖寿伦在担任深圳龙岗区常委主任期间所树极佳政绩、所获崇高。现为中铁建十四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月诗,向大家介绍了铁四师改工后、特别是以后的快速发展。这些年来,十四局大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在过江隧道建设方面取得独特优势。目前,在建的京张高铁园隧道施工,就出先进科技和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使老同志、老战友们受到极大鼓舞。

  26号晚上,由原四师文化科干事、将军级教授岳湘灵主持的一场精彩演出,为增添光彩。歌曲、舞蹈、独奏、独唱、灌口,一应俱全,赢得掌声不断。能文能舞的原电影队战士、现为著名作家的郭小芹的独舞让战友们刮目相看。当年宣传队排演的《红灯记》、《龙江颂》,曾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当时,很多指战员都以能够欣赏到师宣传队演出的样板戏为心愿。曾经扮演李铁梅的王素英和江水英的王连章,一展歌喉,演唱的选段,激起热烈掌声,使晚会达到。

  27号上午,会议安排大家重回区磁家务四师和坨里的十六团旧址。四十余年过去,旧貌变新颜,但不变的是当年的记忆。来到这里,勾起老战友们的一件件往事的回想,那可真是:难忘那奋斗的历程,难忘那青春的绚丽,难忘那燃烧的………

  这天下午,大家来到京张高铁园站十四局盾构施工现场参观。这条京张铁,将为改善至张家通提供极大便利,为2019年延庆世博会和2022年冬奥会创造良好交通条件。园站是一个控制工程。项目部大力詹天佑,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奋力向前推进,实现历史跨越,展示科技辉煌,大家不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铁建十四局集团公司在建筑领域里取得的骄人业绩,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廖寿伦科长签名送给每位与会战友的纪念品相约组委会会议首都机场接廖科长一行五人到京与会代表相聚

  在我们战友中,有两位战友见了面格外激动。一位是当年师电影队的队长张,另一位是师创作组的谢金山。1976年7月27曰深夜,也就是大地震那天晚上,他俩因机关公务同住二十四军化肥厂招待所同一房间。28汨凌晨,特大地震把他俩震掉在地上,他俩爬到一起,冲出了房门,后又摸黑回到营房驻地,救战友,救家属,还去救大港油田的工人。他们是同过患难的战友,也是没能记上功的功臣。今天他们回忆往事,相拥而泣……

  在这鲜花盛开的季节,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红五月,今天,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部宣传系统、还有部其它科室的几名战友,共计近百名当年风华正茂的铁道兵,欢聚在美丽的首都—,隆重纪念铁道兵组建70周年,纪念兵改工34周年!

  其次,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组织、策划这次的谢立宏将军、田艳忠、侯卫、钮鲁生、岳湘灵等战友的辛勤付出!你们辛苦了!衷心谢谢你们!

  相约,大家忘记职务,不记年龄,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每一分钟,都显得那么珍贵;每一个笑容 都是那么灿烂;每一次握手,都是那么亲切!想说的话,的确是太多太多……大家让我先开个头,我简单讲三点,留时间给大家畅所欲言。

  我是1936年9月8日重阳节前一天出生的,今年82周岁。我1953年入伍,当兵30年。1983年转业。在部工作28年、宣传科26年,任科长16年。此期间前后,我们一起奋斗,一起生活,情如手足。

  战友们,你还记得吗?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生活在火热的军营里;多少个寒冬酷暑,我们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同写一篇文章,同唱一首歌……生命里有了这段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后悔!战友情深将永远刻骨铭心。

  此期间,得到在座各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使我在任职中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的任务,衷心感谢你们!你们是我的好战友、好兄弟、好帮手、好同志、好伙伴,是我诚挚的助手,也是我难得的良师益友,永远忘不了你们。

  饮水思源,我16岁当兵,弹指一挥间,30年戎马生涯,17年从政服务。是走出来的,成就是靠奋斗得来的。

  2000年退休,18年来一直退而不休,工作比在职时还忙。先后组建了龙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了龙岗高尔夫球协会;创建了龙岗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创立了深圳市电白联谊会、商会,任会长17年;今年初在老家创办了观珠商业促进会等。我要欣慰地告诉大家,我所带领的这些组织,都是义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的。我体会,一个人退了有事做,会感到更充实、活得更精彩,更有朝气和活力,也是一种、一种价值的体现。

  我说这些,无非想证明,艰苦的铁道兵是培养、造就我成长的大熔炉;宣传系统是锻炼、提高、教育人的大学校;战友是关心、帮助、爱护我的良师益友。我要铁四师的领导和战友们。

  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分别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是,我们的战友情谊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战友情,比什么情都深;同命运、共患难的情,比什么都亲。

  看今朝,老当益壮,军人永远年轻;珍惜当今,在习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欢度晚年,快快乐乐再活五十年。

  久别重逢,四十多年过去了,以往我们四师宣传系统“一科、二组、三队”最多107人。今天,有一百多人是很不容易、很不简单的事,可以说是个创举,为铁四师历史谱写了新篇章。

  为什么年进古稀,白发苍苍的老人,、不顾体弱多病、不辞万里,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欢聚一堂呢?这,主要是有一种,有一种动力!概括地说:

  四是“两友”情缘的联动。群主田艳忠用心良苦,把对铁道兵、网站、号、《文苑》、四师笔友的那份感情倾注于《两友》平台。应该说,《两友》的建立,为这次打下了基础;这次又为壮大《两友》提供了契机。衷心地感谢他!

  《两友》是四师宣传系统的集聚地,是人才库,是对外名片,是联系战友的纽带和桥梁,是、传承铁道兵,讲铁道兵故事的阵地。相信在大家的关心、支持下,《两友》一定会越办越好。

  宣传系统是党的重要部门、重要战线,是党的,是理论教育、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实践者,是紧跟形势、与时俱进走在前面的先行者。但是,宣传部门又是的“清水衙门”,但正是这种“清水衙门”,了我们清清白白、老老实实做事的品质。在我们这支队伍中,有的人即便在重要的领导岗上,握有、实权,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谋私。这就是最鲜明的证明。常言道,干靠两杆子: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我们四师宣传系统是个很有战斗力,很能干的部门,是人才辈出的部门。今天借这个机会,好好点赞一下铁四师宣传系统:

  宣传系统的战友们,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都是好样的。个个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积极工作,老实。发扬铁道兵,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没栽跟头、犯错误的。不少同志得到重用、提拔。特别是调出铁道兵的战友谢立宏、于本城,陆振尧三位战友被提拔为将军。

  宣传系统是人才辈出、藏龙卧虎的地方。三十多年来,仅四师宣传系统就涌现了一批军级、师团级、厅级、局级、处级干部和许多教授专家。如,谢立宏、于本城、冯复加、春、宋雨林、张静惠、周积智、岳湘灵、王廷彦、杜户才、冯锡祥、刘守熙、田艳忠、钮鲁生、邬松年、王开忠、李俭、翟基生、危文言、陈文学、张、孙善武、郭小芹、侯卫、张明明、王素英、闫建华。

  还有因种种原因未能参会的裴允功、陆振尧、曾宏普、危文炎、林继山、陈笃社、杨占开、罗、刘宏德、滕桂秋、曹恩斗、赵荣仁等。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们的光荣,值得自豪!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幸福美满的一代人。经历、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今天我们很幸运在习总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我们宣传系统的战友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珍惜当今,一如既往的关心、党的大事、人民的大事,学习,与时俱进,保持心态平和,适当运动,合理饮食,高高兴兴的过好每一天。祝大家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天。

  1979年,当我调离铁四师宣传科以后;1982年,当我脱下军装告别铁道兵宣传部之后。我常常热切地,有一天能与阔别几十年的和战友相见。近半个世纪的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思念,近半个世纪的,今天,终于在百花盛开的季节迎来了这一天!相约,是一次历史性的,值得我们水远铭记。屈指算来,我告别军营已经36年了。在这一万多天的日子里,怀旧的情愫常萦绕在我的心间。《冰山上的来客》中的那首“怀念战友”常常给我带来对和战友们深深的思念。 岁月无情,流年不再。但在铁四师那段峥嵘岁月里,在宣传科那段美好时光中,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 感谢相约组委会,是您们为我提供了一次向老战友表达的机会,还让我获得了一次向铁四师、向宣传科、向黎、向廖科长、向尹部长当面表示的机会! 解放军是一座大学校,四师宣传科则是一座小熔炉。她让一批批宣传干部获得了历练,获得了成熟,获得了温暖。 宣传系统是一个能让人获得充分锻练的地方,是一个能让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岗位。几十年来,从铁四师宣传系统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耀眼的新星。有的成为了将军,有的成为了的中层管理人员,有的成为了大学教授,有的了不同的领导岗位……这是宣传部门的光荣,是铁四师的光荣,也是我们铁道兵的光荣! 我是农民的儿子。如果不与铁四师宣传科相遇,或许我的一生只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为我有幸与四师宣传科相遇,有幸与寿伦科长相遇,让我获得了人民军队的熏陶。在我24年军旅生涯中,有17年的时间是在宣传部门工作,其中在四师宣传科工作长达8年。是科长等各级领导给了我思想,给了我智慧,给了我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基础,这让我收获多多,受益终生。 如果我不曾与铁道兵宣传部和尹栋梁部长相遇,我不可能成为《解放军报》的特约记者,也不可能有数十篇文章刊登在《》和《解放军报》上。 1982年,我从铁道兵宣传部转业到了市燕山区,仅凭一本剪报本,我敲开了燕山区委宣传部的大门。在宣传干部特有的职业观念驱动下,我写作的热情从未消减。30多年来.我写作,有数百篇消息、通讯被《日报》等十余家采用。实现了燕山区在《日报》用稿零的突破。 退休后,我把宣传铁道兵为己任。在京原铁交付国家运营40周年之际,为了铁四师在京原铁的艰苦奋斗和奉献,为了让人民不忘记铁道兵,我写下一篇近4000字题为《驻马河畔躺着的丰碎》的通讯,被地区多家采用。 “相约”的,是一次重温铁四师和宣传系统业绩的大会。我们可以忘却曾经的付出和曾经的艰苦。但不能忘却曾经培育我们的铁四师和宣传科。“相约”能如期实现,组委会的精心组织功不可没;“两友情缘”这个不可多得的平台功不可没;侯卫秘书长的奉献功不可没。 相逢短暂,告别难免。最后,我哀心祝愿老和老战友们全家幸福安康! 2018.05.

  四十五年后的今日相逢在京城,看到当年的各位老们依然矍铄、老战友们容光焕发,我们当年报道组的几位,激动的情、的心难以言表。 组委会安排,我的发言以“报道组”为主题。我们忘不了,当年师部尤其是黎明主任对宣传工作、报道工作的高度重视;忘不了师宣传科领导尤其是廖寿伦科长对我们报道组的特别关爱,忘不了科里几位干事尤其是负责报道工作的田艳忠、邬松年两位干事对报道组工作的精心指导。工作生活、衣食住行、成长进步都为我们想周全、安排好。没有你们的培养关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于领我们入门的四师各位,也精心指导我们的铁道兵机关的吕连亭、尹栋梁、张静惠、王京利、韩恭成几位领导和铁道兵的领导和编辑们! 在此,我代表他们向您们致以崇高的和衷心的感谢!

  初始的新闻报道工作给了我们多多,为我们人生道打下基础,为我们日后成长搭设进步阶梯。今天,聊以地向老们报告:当年报道组的六位同志,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人人出彩、个个争光。在部队时都成为宣传,有三位成为宣传股长,转业后都在各自岗位上作出靓丽成绩。张阳灿一直坚守四师的报道岗位,成为全系统知名的“老新闻”;杨占开转业回中山被列为中山市后备领导培养;翟基生被调入中铁建党校,成为教务处处长;危文言成为武汉钢铁集团所属公司党委。我和王开忠调入指挥部宣传部后,又先后进入,直到退休。王开忠已成长为局级干部。当然,我们这几位也深知,相比于前届报道组的谢立宏、陆振尧等,差距就大多了。

  哲人说过,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出发的地方;无论谋何职,都不要忘记最早的初心。 我们永远铭记新闻报道给我们的多多,永远铭记栽培、指导、关怀我们的每一位领导,并用其激励自己。拿我本人来说,一个来自冀东山区的土孩子、穷孩子,没有上过正规大学而成为研究员;没有经过科班而成为半月刊兼职主编,一兼就是十年,笔名“梅棋友”的卷首语一写就是十年。而且,还帮助一些企业、个人总结经验、事迹在全国叫响。其中,为青岛港时任装卸队长许振超梳理的《知识改变命运,岗位成就事业》。2004年4月12日在后,引起巨大轰动,许振超被誉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以其为原型,拍出的电影《金牌工人》响誉全国。 我常想,如果没有初始的新闻报道给予我的多多,真不知道我能干什么、能成什么样?!而成为没有任何专长和建树的平庸之辈则是大概率!

  几十年来,我一直用四句话鞭策自己:第一句,要发奋求报恩。第二句,要自警求无憾。把握自己,曾经10年主持“全国优秀政研”评选,10年掌管刊物财务,资金数千万,但不是我的分文不拿,实现平稳安全退休。第三句,要热爱求无歇。一直到今天,还在应邀为写评论、写杂文。第四句,要健身求无恙。十年余来每天暴走30分钟,每天“过午不食”,每天推腹200下。

  见到老领导、老战友,顿感时光倒转,又想起当年老领导带领我们参加一条条铁、一项项国家重点工程工程建设的青春岁月,结下了最的深厚友谊,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永远难忘。

  首先,我们17团宣传股的同志忘不了老股长的恩情。我在宣传股时,股长是宋雨林、曹恩斗同志,他们德才兼备,不仅素养好、宣传能力强,而且关爱同志、下属。几任优秀股长营造了团结温馨、追求上进的良好,使全股同志沐浴恩泽、受益匪浅。

  其次,我个人忘不了四师部领导的恩情。廖寿伦主任和宋雨林、田艳忠、杜户才、全等科长们,对我的培养帮助永远铭记在心。我当战士时,田艳忠干事就对我进行传帮带,至今不忘。

  各位老领导,是你们培养我们成长,是你们传授我们知识和力量,是你们给了我们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工作的本领,我和17团宣传股全体同志,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沐浴恩泽,当有回报。我们17团宣传股同志为领导培育之恩,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奋发进取。大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进步。教育干事于本城同志后来担任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宣传部长、某副(少将),浩同志后来担任湖南省粮食厅工会,杨占开同志后来担任中山市法院院长;理论干事杜户才同志后来担任中铁建大兴党校校长;文艺队长岳湘灵同志后来担任长沙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将军级教授;电影组长张同志后来担任解放军电影总站(大校);摄影员周金堂同志后来担任边防部队团(上校);文化干事毛松云同志后来担任河南一省保险公司处长;新闻干事毋道富同志后来担任焦作市人事局局长。

  我后来先后担任宣教局宣传处长、副局巡视员,全国职业建设指导小组副组长,现任《思想工作研究》文字副总编具体工作;参与起草中央和部委近百份文件、起草或参与起草中央和国家以及部委领导人100多篇讲话;在中央和省市级发表1400多篇作品,多篇调查报告被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批示;、王晨、何鲁丽等在任或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徐光春、米博华、何东平、艾丰等10多位权威专家为我12卷本《王开忠作品选与写作谈》写序,一些省市将其中有关卷本作为培训通讯员和工作人员学习材料,一些高校将该套书作为教材。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军营生活虽然一晃过去几十年,很多事情都已淡忘,但当年你们带领我们战天斗地、移山填海,参与修建京原铁、通古铁、太岚铁、兖石铁的情景犹在眼前。如今,那等一条条钢铁大道,像一座座闪亮的镌刻在祖国的大地上,可以说,你们是人民军队的功臣, 是人民国的功臣,你们不仅贡献了厚重的建设,而且还培养了祖国的人材,你们应该感到欣慰、应该感到骄傲,同时,我们也为有你们这样的好领导感到荣幸、感到自豪!

  千言万语,难以尽说。但是,我还要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从提干到当至局级干部,我从未给连队和团、师、兵部机关等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领导,敬过一支香烟、送过一分钱礼物,今天,我给在座的所有老领导敬一个军礼,以表示我的感谢之情!也给在座的所有老战友敬一个军礼,以表示我们的战友深情!

  尊敬的各位老、老战友,大家好!我叫夏朝忱,现名秦生。今年73岁。是1962年入伍的青岛籍战士。如果从那时算起,我的军龄也有56年了。 我是1959年到青岛话剧团,开始演艺生涯。在剧团三年,学到了一些艺术表演技能。我当年选择当铁道兵,是受到保尔的影响;我的父母親也是老,更受到他们的教育和熏陶。铁道兵的十年是我人生观确立的重要阶段。我热爱铁道兵,怀念铁道兵,是铁道兵培养教育改变了我,使我成长、成熟、,使我终生受益。在这里我要高喊一声:铁道兵,我永远是一名铁道兵战士。 我们铁四师宣传队是1970年10月份在磁家务组建的。宣传队的女兵,住进了略加的师部礼堂东面的厕所里,师部礼堂北面的小山坡上,一排整齐崭新的活动板房便成了我们男兵的家。 宣传队排演的第一部现代京剧是《红灯记》。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剧本的五线谱译成简谱总谱,到一个个音乐符号都清晰可见、甚至每一个锣鼓点儿都进行了认真标注。舞台上的道具、布景、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制作;舞台灯光、音响也是我们自己安装调试……《红灯记》的排演成功,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战友们的辛勤劳动与汗水。除了下部队进行巡回演出外,还经常到友邻部队、地方厂矿进行慰问演出,既丰富了基层的文化生活、又密切了与当地的军民关系。据不完全统计,《红灯记》共计演出了108场。 师宣传队组建八年中,除排演了《红灯记》、《龙江颂》全剧和《杜鹃山》选场以外,还自编自演了歌剧、话剧、舞剧、曲艺、舞蹈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短小精干的小节目。了铁道兵广大干部战士奋战在施工第一线,逢山筑、遇水架桥的豪迈情怀。师宣传队也曾经沿着京原线、通古线、太古兰线,走遍那里的山山水水为基层连队送去食粮。1976年,师宣传队还带着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剧参加了铁道兵在嫩江举办的文艺汇演,并到油田为石油工人进行了慰问演出。 光阴似箭,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从宣传队走出来的昔日战友,现在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很多战友都了不同的领导岗位,有的已经成为了知名的画家、作家、企业家、歌唱家、器乐演奏家、导演、教授、将军……这些都是我们宣传队的骄傲! 每每回忆起铁道兵火热生活的点点滴滴,灵魂深处总会充满着对铁道兵的无限眷恋,总想发自肺腑的呐喊:铁道兵我爱你——! 非常感谢廖寿倫老!我的成长有您的关怀和帮助。这次能见到老非常高兴。 向老致敬!向在坐的全体铁道兵战友致敬! 谢谢大家!

  回顾四十年前,是铁道兵这个大熔炉锻造了我们,是铁四师这个大学校培育了我们。一九七0年我被调来电影队,那时师宣传科已成为机关科室中最大的科(有三队一组)。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科领导既是,又像兄长,关心着我们。电影队,宣传队,篮球队,则像一个个小家庭。团结向上,作风紧张,工作积极,生活愉快。

  在宣传科这个集体中,我们受到熏陶、锻炼,凝铸,不断进步。宣传科人才会聚,文笔出众。四师指战员艰苦奋斗、不怕,攻坚克险、甘于奉献的英雄事迹,在你们的笔下,成为动人的篇章,化作不朽的,影响到兵种内外!

  七十年代,宣传科各项工作出色,红红火火。球队、宣传队、电影队,这三队的表现也是有声有色。是铁道兵激励着我们,为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而努力工作。我们做为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一员,为兵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一线服务的思想,在文化生活贫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让指战员多看上一场电影,多看上一台演出。当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影片刚刚上映,我们立即组织快传放映,尽快送到京原线师团所有的放映点。有时夜里组织快传片,一场接一场连续放映到清晨。师电影队和每个团电影组,一年放映场次都分别在四百场以上。

  时光飞逝, 岁月无情。但铁四师的业绩,座座山川留痕,万千桥隧铭记!过往已成为历史,看似远去,但已然在我歌里诗里心里梦里!

  我清楚的记得,一九七一年,为参加军区文化站举办的幻灯汇映,电影队绘制了一部幻灯片。片名一个字《山》,主题是反映铁道兵战斗生活的故事。幻灯的脚本素材,是师宣传队创作演出的节目《诗朗诵——山》。我们经过改编,精心绘制,以诗朗诵的形式,配乐解说。在部队映出时,受到指战员们的好评。在参加军区汇映中,名列前茅,并被选定在军区所属师以上机关巡回放映。一九七二年,我们又创作了幻灯片《铁马奔腾》,在军区汇映中获得第二名。

  多年来,由于电影放映队伍思想、作风过硬,工作出色,为兵服务事迹突出,在全兵种乃至全军都是数得上的。1978年,师电影队在全军电影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被评为全军优秀电影队,并荣立集体二等功。当年的放映员张,后来任职总部文化工作站,管理全军的电影放映工作。这也证明了当时铁四师放映工作常出色的。还有许多放映员,成长为不同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或在美术书法文学创作等专业上有所发展和造诣。他们为铁四师部宣传科争了光!

  在此,我们非常怀念老队长李维祥,当年是他以身作则,带领我们一前行,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既是领导,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咱们已久的铁四师宣传系统老战友相聚,今天终于圆梦在!我代表咱四师的球队战友,对本次战友的表示热烈的祝贺!

  看到在场的各位熟悉或似曾相识的面容,一刹那好像是走进了太原老军营的大院,回到了临沂铁四师机关告别军旗的那个难忘的时刻。我全程参与并了当时铁四师机关全体战友脱军装、别军旗的过程,会场降军旗升铁徽的就是我参与布置的,那是我这一生不可磨灭的眷恋。

  铁道兵部队不存在了,但数年的铁道兵生涯,却深深地影响了我。怀念部队、思念战友,成为深埋在我的心底的一个牢牢的情结。铁道兵的作风、铁道兵的、成为我回到地方后不断鞭策自己开拓进取的资源和财富。那年我正好二十八,正是做事的大好年华,承载着部队对我的培养,我积极投身于地方的建设。退休之后,这个铁道兵情结更加强烈,在她的牵引下,我和小孟两个人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为战友服务的当中。

  首先是寻找当年篮球队战友。先是通过战友找战友、然后到查户籍、到社保中心查退休金发放的名单,最后,通过在局工作的战友,在千里之外的呼和浩特,找到了我们球队的最后一位战友。2016 年 4 月 21 日,我们在无锡 举行了球队全体人员的的首次大。战友们齐聚一堂,那些激动的话语,那些相拥而泣的场面,至今依然难忘,依然令我不已!

  我们幸福地回忆到、当年我们四师的球队在太原赢了山西省队,大有打遍山西无敌手的势头。看台上战士们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就是对我们刻苦训练、敢打敢拼优良作风的最大励和回报。今天,我要欣慰地告诉各位领导和战友们的是,球队战友们回到地方后,依然发扬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战斗,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积极的表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本次参会的战友中,罗一战友时任省体育局新闻发言人;翟加平战友任长安公证处高级公证员;高平战友北大毕业后在美国任律师;我本人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任团委、宣传部长、厂党委委员、首任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战友们都无愧于当年的铁道兵!

  还是在这一铁道兵情结的下,现在我参加了目前办的最好、也是最有规模、最有影响、最具有品牌价值的铁道兵人的网络平台——铁道兵战友网及整个网络系统的核心管理团队,是其旗下的铁道兵战友联盟微信群的常务群主。这个联盟群,是由各省市战友联谊会的会长秘书长、各微信群群主组成一个最有代表性和辐射性、最有层次和最有力的网络组织。上个月的23——26日,在青岛举办了战友网网络系统的第一次线下活动——纪念铁道兵组建70周年庆祝铁道兵战友网创办10周年的庆典活动,空前成功!与会的战友用“无与伦比、无法超越”八个字来予以评价。而这个活动整个具体的组织工作,就是我和小孟承担的。目前,线上线下、天南地北的战友几乎天天都在与我联系,求我帮助,大量繁杂的战友联谊的网络事宜要我介入和处理,也很累,但我觉得能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得到了战友们的一致赞誉,我很快乐、很满足。我以为,这其实是在做着传承铁道兵文化、铁道兵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是人生的另一种实现,我会继续努力,不战友们对我的期望,为铁四师的名片写上自己精彩的一笔。

  各位和战友,往事并不如烟,铁道兵的文化还在延续。不要说我们已经人到晚年,两鬓染雪,我们的心依然年轻,我们还有当年铁道兵人的那股精气神,我们要多联系,多来往,多交流;在往来互动中寻找幸福的回忆和今天的欢乐,国家和社会对铁道兵这支英雄部队的历史记忆!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亲爱的和战友们,让我们互勉!

  我很荣幸地参加铁四师宣传系统相约在的活动。我作为一名铁道兵老新闻工作者的家属,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由于老张患帕金森综合症20多年了,身体不便,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借此机会代表老张,向关心他的老、老战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今天,他能和战友们一起重温并肩走过的岁月,回忆充满欢乐,患难与共的军旅生活,老张已经等了近35年啦!

  今天能和、战友们在一起,首先要感谢田部长,是他建立的“两友情缘”微信群,把散落在天南海北的战友重新连在了一起,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家。这种情感,可能作为一般人不能理解。

  让我更加的是,当大家通过“两友情缘”微信群,知道我们在生活时,都非常热情的联系我们,要相约来看望老张。先后有翟基生主任(他是柱着拐杖来的!而且来过两次),钮鲁生总编,罗主任,全局长,王开忠局长,谢立宏将军。

  见到他们的同一动作,是拥抱;见到他们的同一话题是叙旧;见到他们的共同感受是,最知心的人是战友!战友!还是战友……

  他们共同的希望是,好好养病,早日康复,保重!保重!再保重;他们走的时候,都是同一样的心情,一步三回头,饱含热泪,频频挥手,难舍又难分……

  老领导廖科长,83岁高龄的王廷彦社长,张静惠主任,等,都通过微信、电话,对老张表示了慰问和鼓励。希望他早日康复。

  老张虽然有病,与大家远隔千山万水,但他觉得天天与大家在一起。每当我把“两友情缘”微信群里的内容念给他听的时候,他听的特别认真,还给我讲战友之间的往事。他心情愉悦、很兴奋,对生活有了希望、有了勇气、有了力量,更加有信心战胜病魔。

  老张的变化,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也更加激励了我。他患病20多年了,作为妻子的我,照顾他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心甘情愿。只要他活着一天,我就到底。尤其在各位领导和战友们的鼓舞下,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要不厌其烦的从点滴做起,带他锻炼身体、鼓励他不悲观,就像谢将军说的那样,希望老张未来的生活像他的名字一样,阳光、灿烂。

  在这里请大家放心,我绝不老、老战友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我代表老张,再次向大家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我是两进4师宣传科的人。1965年8月,我从施工连队18团4连调师宣传科,当见习新闻干事,个中缘由我在前不久写的《,我心中的圣山》中涉及到了,这里不说了。那时宣传科宋协滋是科长,廖寿伦、冯锡祥、刘守熙、潘法武、叶铭钧等,都是大名鼎鼎的干事。我作为见习干事,在科里主要是搞内勤,管管文件、、书籍的整理发放,打水扫地搞卫生什么的。为解决问题,1966年5月我离开宣传科,下到17团1连当排长。67年2月离开连队在外搞“三支两军”。69年3月被派到军报学习了3个月。69年7月我第二次进宣传科,这时,科长是廖寿伦。我从69年7月到71年5月,将近两年的时间,在科里分管宣传报道。

  我过去写稿,都署个人的名字。包括66年2月在科里管内勤时,看到当时穆青写的《县委的好榜样——焦裕禄》,非常感人。师党委中心组学习的记录,我也看了,也很感人。我就根据中心组的学习记录,写了篇稿子,末尾署上自己的名字,发往铁道兵。我当时是见习干事,不懂规矩,越位了。这稿子不该是我写的,尤其不该署我的名字。收到稿子后打电话给师里,核实了我的身份后,第二天就头版、头条、标题加粗地登了出来。此事我受了点。从此以后,直到退休,我写稿再没署过钮鲁生的名字。重回宣传科后,我主管宣传报道,我就采取在军报学习期间,军报一个记者带我们三四个人,组成报道组,下去采访写稿,末尾都署名报道组的办法,也在师宣传科里成立报道组,写好的稿子,也一律署名报道组。两年期间,我除每年召开一个通讯报道会,并以会代训,总结一年的工作,提出新一年的任务,培训一下报道外,平时我就是带报道组写稿。我带过3个报道组,每团来一个人,每期三四个月。第一期参加者有谢立宏、陈丁益、范春民、郑兴旺;第二期有陆振尧、赵荣仁、张阳灿、陈志保;第三期有陈良、程利,另两个高低想不起来了。现在我谈谈带报道组的感受吧。

  感受一,我们同甘共苦。那时出差、下连队,不像现在,带上身份证、信用卡、甚至手机里绑定银行卡,就走遍天下,想住哪住哪。那时我们下连队,是每个人都打上背包,被子、枕头、换洗衣裳都在里面。到连队后,和连队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吃没说的,同劳动是象征性的,同住可不易。我们在一个连队也就待个把星期,连队不可能单独给我们支顶帐篷,所以我们都是分散在各班住。连队桥梁施工三班倒,隧道施工四班三倒,夜里2点上班、下班的都要在宿舍里半天,所以我们很难睡个囫囵觉。最苦的还是有臭虫。有一次,我改稿到夜里1点多,我回去睡觉时,战士已把我的铺盖铺好,前,我掀开被窝,用手电一照,哇!床单上、枕头下,成片的臭虫在等着我,真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怪不得我经常见床单上有血迹,都是这些吸血鬼吃饱后被我翻身压破肚子挤出来的。第二天,我向连领导反映了这个情况,连里统一行动,把所有铺板都搬到操场,烧了好几锅开水,往铺板缝里浇,灭掉了臭虫。

  还有一种吃苦是送稿。下连队我们可以等有车再走,因为人多、有背包,是个借口。送稿就不同了,因为时间紧,不能等,又只是一两个人,只背个挎包,又是从连队往上走,一些没车的地方就只能迈双腿,坐自己的11号。一次,我和范春民从17团的一个连队往军报送稿,有十几里的山要走。我们走着走着,看到一个老百姓赶着一群毛驴下山,赶驴的骑在驴上。我们眼馋,就跟这个赶驴的套近乎,后来那赶驴的就让我们也骑上毛驴一起走。我们骑上毛驴后,那驴铃铛丁铃当啷的响声,加上我们的吆喝声,响成一片,灌满山谷。范春民开玩笑说:“我们这是骑兵旅(驴)下山。”我们和驴听了,都愈发撒欢。一次,我们在土方机械连采访,该连当时在山西繁歭,我们听说第二天有车要回磁家务拉东西,就连夜把稿子改写完,誊抄好。天亮了,我们吃罢早饭,爬上大卡车,就向磁家务进发,以便第二天向军报送稿。从繁歭到磁家务,要翻越太行山,从早8点到下午2点,我们没吃没喝,或者说一上又吃(沙)又喝(风),加上一夜没睡,又在车上足足站了6个小时,到磁家务下车时,腿都不会打弯了。到大报送稿,尤其是到《》送稿,由于我们太基层,太小萝卜头,人家并不待见我们。水都没得喝。渴急了,就到卫生间,对着水龙头喝自来水。当然,我们吃的这点苦,与施工连队的战士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时常报道组,要珍惜领导给的学习机会,向被采访对象学习,不在乎吃苦。

  同甘也有。我们在一起,没大没小,打闹,开玩笑,说些荤素段子,常让人笑掉下巴。有福同享也有,举个例子: 1970年下半年,我带着有陈良参加的报道组,九月底来到石景山的一个连队采访。那时我正处在热恋期间,恋人想在十一放假时见我一面,我也想见未婚妻。但我不能撇下报道组的人去独享其乐。于是,十一那天,我就带着报道组的4个人,一起到准岳母家吃饭、喝酒。现在想来,我怎么不给自己留点私密时间和空间呢?

  感想二,是我们互相学习。我带报道组的方式是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和下头,指国家的形势、的宣传思想、师的中心工作;下头指连队的实际,涌现出的好事和先进经验;中间就是我们搞通讯报道。下连采访写稿的过程是:1、开座谈会。一般由我主问(有时也指定报道组某个人提问,锻炼他),大家记笔记。座谈会或专访过后,大家互相看笔记,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2、每一个人都拿出一个让你写这篇稿子的思,包括主题思想、分几个层次、用哪些例子;3、集体讨论每个人的子,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子;4、小稿由一个人写,大稿由几个人分段写;5、最后由我修改,找写字好的誊抄;6、送稿,送铁道兵报的一般由报道组人员送,送大报的稿子由我送,包括按编辑的意见就地修改。这期间,大家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

  提高了什么呢?现在想来,一是提高了调查采访的基本功。包括怎样提问,怎样不冷场;记些什么,开始,几个人差距挺大,有的记的基本上可用,有的记的基本上都没用。几篇稿子下来,大家的就都提高了。二是研究稿子主题思想时,提高了领会的能力。三是提高了文字表达水平,对一个人、一件事,大家通过互相,总能找到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表达词句。以上这些基本功,我终益。

  感想三,是我们累累。一个是我们见报多,见报率高。我在4师宣传科管新闻报道的69、70年(71年5月我调铁道兵),我们4师在铁道兵报见报都是排名第一(当然这与我们师在,离铁道兵机关近有关,但还有比我们更近的2个师呀)。特别是70年的对外报道(指登在、解放军报的稿子),我们1年达67篇,占了铁道兵对外报道的1/3。我走后,田艳忠接的我,他比我做的更好,成绩更大。

  第二个是出人才,这比第一个更有价值。不说别的,就说我带的3个报道组,就出了两个将军,谢立宏和陆振尧。当然他们的成长进步还有许多台阶、许多伯乐、许多机遇、更有他们的许多努力,但报道组也是他们起步的一个小台阶。他俩在众人面前常称我为老师,我有些不好意思。但有时也觉得欣慰。正如一些小学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后来成为国家栋梁,感到欣慰和自豪一样。也像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描述的,卫国战争胜利后,一些将军、科学家欢聚在乡村女教师旁的感觉一样。

  报道组是一个小摇篮,是一个小台阶,是一个小指向标。两位将军只是个例子,我在4师两年的带报道组生活也只是个例子。4师几十年的报道组,4师从师到团甚至到营连的各级报道组,经过历练,涌现出多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可以说既有目共睹,又举不胜举。

  今天,我们战友在这里。是一种形式,内容恐怕就是见见面、叙叙旧。我就说几句“战友情”吧。

  往事不能如烟。战友之间的旧情,是超时空的,难以忘怀的。情多,除了亲情外,还有很多情。我们有幸多了一份战友情!这份情是我们生命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影随形。

  一次,见到钟副师长。他问我:“你的牙还是不是自己的”?我说,是!但已残缺不全了,还在的有的也不好使了。随着年龄的正增长,身体的各部器官几乎都在负增长。例如,有时外出到楼下了怎么也想不起来门关了没有,只好再回去看看;有时锅里煮了东西,直到烧干厨房冒烟,才知道忘了时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说来也怪,功能衰退的大脑,对以往的旧事却念念不忘。尤其是在我们服役的那些燃烧岁月里的点点滴滴。这些点点滴滴里,有战友们的音容笑貌,有战友情深的故事,不知多少遍在心头翻腾,思来想去……正如一首歌唱的“真的好想你”!我说的你,比歌里唱的你其内涵要丰富得多,外延要宽广得多。所以,我觉得,无论经历岁月多久,无论身处天南地北,战友情与心跳同在!

  过去有许多诗词是讲情感的,其中一句说:“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两难中,前一难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算太难了,但后一难仍在。分别总有些伤感,难舍难分……

  我向战友们报告,我是个时代的落伍者。现在都到了信息化时代,新广泛应用,而我还是上世纪的人。有时只是翻翻书,听听收音机,看看电视。什么微博、微信一概没有介入。艳忠同志在电话中说:“叫孩子教教你,进一个什么群”(注,《两友情缘》)。我想,为了便于和战友沟通交流,我应该努力了。来日苦短,再不进步就了。

  各位老领导、战友们下午好!今天,在这盼望已久、又今后难逢的历史性时刻,看到在坐的老领导身体健康、神釆奕奕,看到战友们喜笑颜开、风釆依旧,感到由衷的高兴;看到许多从报道组、宣传部门走出去的后来居上的佼佼者,感到无比的荣幸和骄傲! 此时此刻,见到久别重逢的战友,我思绪万千。屈指算来,我的经历简单得有些“神奇”: 从1964年入伍至今,了铁道兵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去年开始,又与局外的铁道兵战友打上了交道,可见与“铁”有缘; 从1966年第一篇在《铁道兵》报见报、1968年到16团宣传股至今,走过了漫漫50多年的“笔耕”; 从1984年改工后任十四局党委宣传部长(前期副部长主持工作)到2004年退休(后两年任政研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工作性质相同、职级不变),创造了“知足常乐”又“”的20年“一贯制”。 但是,我的生活过得很充实,也还值得回忆,更值得“”。是“学习报道”,让我姗姗起步;是忙碌、多变,又不断学习、思考、总结的宣传工作岗位,锻炼了我!是铁道兵的艰苦了我!是无数个被宣传对象的先进事迹感染了我!是领导、同事们培育、帮助了我……使我锻造成诚待人、自找苦吃、低调、扎实做事的品格。 人生总是充满希望,我一走来,每一步都浸透在奋斗上。兵改工后,在几十年一贯制的宣传工作岗位上,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十四局荣获“全国优秀政工企业“称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企业改制,我作为十四局首批实行56岁退居二线政策后的一员,社会接受了市场的挑战!先后有六、七年的时间。深感,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收获! 步入老年生活,我不忘初心,情结[文苑]。在去年这个时候,候卫战友拉我进了铁道兵战友网站。当了半年的《铁兵写作文苑》的首任群主。得到了绝大多数群友的认可。被网站系统评为2017年度先进工作者。在这,可谓收获多多。特别是吸纳了一大批铁道兵时期的笔杆子。成为《铁道兵战友》网号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于身体原因,今年初,我从群主岗位上退下来后,又怀着对老铁的老感情,怀着对《文苑》的眷恋,建立了以四师宣传系统和原部科室人员为主体的《两友情缘》群。战友情绵绵,笔友情更深!将以《文苑》为依托,以爱护、支持《文苑》为出发点,建立“推荐人才、共享”的互动机制,以丰富大家的老年生活,“老有所为”,续写铁道兵的辉煌篇章! 新陈代谢是不可的自然规律;“星星之火,可以燎燃”!在欢迎老“笔友”加盟的同时,尤其欢迎我们的铁二代、铁三代无条件地来到《两友》,听到更多的铁道兵故事,感受更多的铁道兵风釆……唯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方可使《两友》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人生之已“盖棺”的时候,我仍然不忘。感谢在坐的领导、特别是张静惠部长带我了宣传工作岗位;听的第一堂新闻写作课是冯锡祥秘书长;1971年后,在廖科长关心培养下工作多年;又在宋科长手下干到兵改工。还要感谢宣传科各位战友对我的帮助。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时候,割断不了对铁道兵、对《文苑》、对在坐各位的那份感情。如果说,在职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如今,我会把《两友》作为平台、把继续为战友们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以弥补过去的不足。 谢谢!

  相约一铁四师宣传系统相约主题歌师电影队电影插曲联唱男声独唱《小白杨》熊国胜独舞《父亲》胡广胜葫芦丝演奏《快乐的小孔雀》黄祖团独舞《芙蓉雨》姜云老观看演出

  受相约活动的,我写了这幅字,有两个意思想表达。一是用《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歌词作背板,说明我们这支队伍是由铁道兵演变而来,铁道兵是我们这支队伍的底蕴和基因。二是用红墨水写底板,是说我们这支队伍是在战火中诞生的,历经了战火的洗礼,无数先烈为我们的历史流出了献血,甚至献出了生命。我们军魂不散,雄风不减,永远向前!文/纽鲁生

  夏朝忱独唱《白云归来》王素英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王连章《手捧宝书满心暖》京剧《水殿风》黎明与廖科长观看演出何道新手风琴独奏《红星照我去战斗》郭小芹独舞《九儿》孟广良.侯卫对唱《青岛梦寻》大合唱《我的祖国》领唱王金玉时装走秀参观铁四师旧址坨里(十六团机关驻地)

  5月27日上午,天公作美,风和日丽,战友们满怀深情,分乘两辆大巴车前往坨里、磁家务,汽车穿过闫村、坨里、辛开口、漫水河等熟悉的村庄,不禁想起了许多往事,勾起了诸多记忆。

  京原线是连接京冀晋的钢铁大通道,一条重要的战备线。它从石景山出发,蜿蜒在巍巍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横跨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滹沱河、唐河等多条河流,穿越紫荆关、驿马岭、平型关等重要关隘,到达山西原平,全长418、7公里。全线山高谷切,沟壑纵横,桥多隧长,曲折隐蔽,桥隧占线的三分之一,且地质复杂,施工难度不亚于成昆线。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周边形势紧张,美国加紧实施对我国的战略包围,“北极熊”虎视眈眈,在我边境陈兵百万,海峡、西南边境也不太平。以为首的洞察形势,积极应对,决定加速“三线建设”,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京原线建设摆上了日程。

  铁四师和新组建十四师接受了修建这条铁的艰巨任务。四师负责段和山西段施工,十四师负责段施工。部队接到命令,如同奔赴战场,快速向施工地区集结。当时,国家经济处在困难时期,各种物质供应匮乏,铁施工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面临重重困难。但是,经过战火的铁四师没有被困难所,官兵们发扬一不怕苦,怕死的和、顽强拼搏的意志,攻克了道道,取得一个个胜利。来到荒山野岭的工地,没有营房,部队风餐露宿,劈山填沟搭建帐篷,就地取材建造“干打垒”,在艰苦的和条件下积极开展施工,靠风枪、大锤、铁锹、手推车等机具,打山洞,架桥梁,炸山头,填沟壑,提前打通了长3161米的横岭隧道,顺利完成了号称地下走廊的十渡隧道群工程,建成了“卡脖子”的大石河、东域寺大桥,自力更生,在乱石滚滚、风沙弥漫的河滩上生产桥梁,开创了铁桥梁生产的先河,满足了铺轨需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闻讯前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赞扬。

  京原线月建成通车。铁四师为京原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友们也在艰苦的磨砺中得到了锻长。

  坨里是修建京原线团机关驻地,是我们重走京原线的第一站。暂时闲置的院子成了坨里中学的临时停车场。走进院子仍感到熟悉和亲切,大门口两边的耳房还是原来的,只是外部进行过粉刷。院子中央有两棵当年战士们栽的小白杨,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它粗壮的树干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旁边一排当年机关的办公平房,红砖土瓦,水泥地面,简易门窗,经过风雨的,棂锈迹斑斑,松木门变形,地面坑坑洼洼,可以看到当年艰苦奋斗的情景。见物生情,战友们个个激动不已,好像又来到了当年的军营。

  离开坨里,汽车前行大约2公里,京原铁大石河大桥横跨公上方。一桥飞架南北,气势雄伟,高大的桥墩整齐地排列,每个桥墩就像一尊威武的战士,笔挺地站立,好像在欢迎当年的战友。仔细看,桥墩上隐约能看到建桥时留下的一片片、一节节木模型板痕迹,这是当年艰苦建桥的留痕,留着战士们的汗渍。50多年过去了,桥墩依然挺胸昂立,伸展它有力的臂膀撑托着沉重的钢轨,迎接着南来北往的火车。恰好,一列旅客列车鸣着汽笛飞驰在桥上,好像在为当年建桥的英雄铁道兵致敬。这是座英雄的大桥,1969年10月,战友张阿小为大桥和火车,紧急关头冲上前,勇敢地排除了险情而英勇。当时参与采访报道的师报道组邬松年战友也来到了大桥下,他讲起当年采访报道英雄时的情形激动不已。大家顿时对大桥多了几分,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与大桥合影留念。

  修建京原线时,师机关驻磁家务村。重访磁家务,是大家翘首以盼的期待。汽车缓缓穿过磁家务村,远远就看见了那片依山向阳熟悉的土地。当时这里只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为了不占用耕地,不与民争利,师机关就建在了这片乱石滚滚的山坡上,一住就是十几年,因距离城镇比较远,可苦了随军家属和上学的孩子们。出生在磁家务的“铁二代”廖京原来到她的出生地,亲身感受到了前辈们的艰辛,学到了前辈们的。5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物去人非,眼前一片拆迁留下的狼藉。故人总惜旧,情感难分离。望着以前熟悉的大山,走近古老的皇家亲王坟牌坊,勾起了无尽的情思,心生许多感叹。

  京张高铁园隧道,是目前最大的高铁地下隧道,也是京张高铁全线众多隧道中唯一采用盾构施工的隧道,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隧道施工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建造的典型代表。

  园隧道还是百年京张铁的始点,中国铁的辉煌与梦想在这里交汇。中国新一代年轻的工程师们在这里追寻中国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足迹,创造新的中国梦。我们的隧道附近就是百年京张车站,已经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永久保留,她将中国铁新的辉煌。

  园隧道全长6020米,为单洞双线米,采用6+2+1模式拼装,总计2243环。是目前市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在地下穿越地铁10号线号线条重要市政管线号线,是目前国内位于城区,穿越地层最复杂、重要建筑物最多的国铁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高风险隧道。

  5月27日下午,铁四师宣传系统的战友们不顾上午重走京原线带来的劳累,兴致勃勃地来到十四局集团公司京张高铁项目部,参观集团公司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园地下隧道。

  26日下午的大会上,十四局集团公司宣传部刘月诗部长向战友们介绍了情况。集团公司“兵改工”以来,军魂不散,光荣传统不丢,继续着铁兵的拼搏,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从一个普通的铁施工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多种施工资质,实力雄厚,科技领先,年产值六百亿人民币的综合型企业,荣获多项国家级工程和科技进步项。战友们作为“娘家人”,为公司的非凡业绩而感到骄傲。

  盾构法施工是一种地下隧道机械化施工方法,代表了当前世界隧道施工先进科技。它安全快捷,绿色环保,掘进速度快,并且一点也不影响地面交通和群活出行,非常适合城市交通线的地下施工。十四局集团公司是目前国内采用盾构法施工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曾在南京过江隧道施工中率先采用这种先进方法,获得成功。

  京张高铁,又名京张城际铁,京兰客运高速铁京张段。起于北站抵达,全长174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铁。京张高铁是国家高铁规划中的主要线年冬奥会的配套工程。其中园隧道是全线工程的重点,它起于百年京张铁的始点,隧道附近保留有百年京张车站,中国铁的辉煌与梦想在这里交汇。中国新一代年轻的工程师们正在这里追寻中国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足迹,为实现老铁道兵们的理想,创造新的中国梦而奋斗。

  园隧道是目前市最大的高铁地下隧道,也是京张高铁全线众多隧道中唯一采用大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隧道全长6020米,为单洞双线盾构隧道,这是迄今为止市最大直径最长的盾构隧道,使用的盾构机系国产一台直径为12、2米的泥水平衡天佑号盾构机,管片外径为12.2米,内径为11.1米,管片环宽2米,壁厚0.55米,采用6+2+1模式拼装,总计2243环。园隧道要穿越地铁10号线号线条重要市政管线号线,是目前国内位于城区,穿越地层最复杂、重要建筑物最多的国铁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高风险隧道。这项工法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隧道施工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装备制造的典型代表。十四局集团公司施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充分展示了企业的先进管理和实力。

  十四局项目部热情欢迎当年的老铁道兵战友来项目部观摩指导。大家首先来到体验馆,观看了沙盘和工法演示,听取了项目部年轻工程师的介绍,更被这神秘的高科技所吸引。接着大家头戴安全帽,沿着旋梯下到20多米深的隧道施工现场。隧道内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如同白天走在宽敞的大街上,洞内的更增加了大家的好奇。然后,战友们分乘两辆电瓶车来到一千多米远的作业面。作业面只闻机器低沉的轰鸣声和操作室不停闪烁的灯,各种管道、电线规范整齐布局,没有任何“手工”劳动,与当年铁道兵逢山开,遇水架桥的施工,简直是天壤之别。大家兴趣盎然,不停地问这问那,弄得随行的工程师们应答不暇。

  观摩完毕 大家依依不舍离开施工现场,来到项目部干净漂亮的会议室,胡建华、赵海涛总经理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园隧道项目施工的情况和盾构施工工艺,观看了盾构施工视频,对这项代表隧道施工的高科技加深了了解,但大家仍兴致不减,不停地问这问那,盾构机直径多宽,每天能掘进多少米?最后,80多岁的铁四师老兵廖寿伦、四师战友谢立宏将军等代表发言,感谢十四局项目部为战友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观摩机会,盛赞国家科技的进步发展,为十四局集团公司和园隧道项目部点赞。

  这次观摩学习,大家兴致满满,收获满满,信心满满。我们的心在燃烧,在燃烧,我们心不老,不忘初心,珍惜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