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了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前出塞》,总计九首。这个时期还是大唐王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大唐王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大家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
杜甫却对唐玄的军事线不太认同,《前出塞》第六首表达自己的军事观点,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当下,甚至超越几个世纪的军事论文,四十个字,好像四十支犀利的箭,在理论上射得准,射得透。
这篇微型军事论文的重点落在武器装备运用、战术打击重点和杀伤力三个层面上。在武器装备上,选弓,要选弓背强有力的,选箭,要选箭杆长的,例如李世民特制的大羽长杆箭,比普通弓箭要大一倍。唯有这样,才能打击力度和射程。
如此优质的武器,是用来大面积杀伤敌人吗?非也,而是用来实施针对敌方的“斩首行动”。武器不是用来的,而是用来战斗力的,射掉敌方战马,敌人虽然未死,但战斗力了;擒拿敌方首领,虽然没有大面积歼灭敌军,前世死因但已敌方指挥系统。
武器越精制,打击越到位,就越能准确地敌方战斗力,杀伤面就不必扩大,因此杜甫提出“亦有限”,“岂在多杀伤”。 这不只是主义的慈悯,也是一种高明的战略。打仗,讲究的是达到战略目标,而不是讲究杀伤多少人。
例如1943年夏季的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如果从杀伤敌人而言,德军似乎占了点便宜。当时公布的数据是德军死伤60万,损失坦克900多辆,而苏军则死伤80多万,损失坦克6000多辆。战时公布的数据往往有注水嫌疑,而冷战后根据美国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披露,德军SS装甲军的坦克损失可能不过48辆!而苏军方面,光是181坦克团就全军。
从数据来看,德军在“杀伤敌人”方面似乎占了优势,甚至当时有德军将领乐观地认为德军在苏联的战略攻势已经胜利完成。可如果跳开库尔斯克这个点来观察,整个战略面上,德军却失败了,苏军战斗力还在成长,它在重大伤亡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德军却是在大量杀伤敌军的基础上收缩战线,战斗力已不可再生,况且盟军已在西西里登陆………
战术上的“多杀伤”,却换来战略上的失败,何其微妙!杜甫军事思想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用最精良的武器,达到最精确的战略目标,不纠结于杀伤敌军的数量,不在战略目标上做不切实际的膨胀,一切以主权和民族利益为基准,“列国自有疆”。
撒切尔夫人 葬礼H7N9病毒 中韩混血多国婴儿奶粉限购令2013年3月份CPI霸州副市长 9套房铁岭 交易涉黄女模曾郭涛 离婚英国人在中国唱红歌老人守护柳下惠墓四万亿消费券议案地震安居房被风吹倒普京遇裸女湖北女子结扎黄胜 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