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就听说德意志民族善于理论思维,做事扎实严谨、一丝不苟,但毕竟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前些日子,随中事科学访问团对德意志联邦军事历史研究局进行了学术访问,对此又有了更切的感受。所到之处,所见所闻,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里尽管是直属的高级科研机构,但丝毫感觉不到机关的“架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地做事、做学问的地方。
德事历史研究局,位于著名的波茨坦市郊外,宽阔的哈弗尔河从旁流过。据介绍,该局之所以设在此地,主要是考虑这里有规模最大的历史档案馆,而波茨坦大学又是全德惟一开设军事历史专业的地方高校,具有雄厚的军事历史教学和科研力量,便于军地之间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梦见楼房倒塌
访问团抵达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外表的朴实和。一片占地不大的三层楼房建筑,围墙矮得抬腿可迈,两扇不大的铁门敞开着,门口既没有哨兵,也没有保安,甚至连传达室也没有,如果不是楼前旗杆上飘扬着的中德两国国旗,根本看不出今天这里会有中事访问团到来。
上午的活动结束后,访问团被安排在德军的“军官之家”就餐。“军官之家”位于军事历史研究局以外约3公里处,其所在地是德军的作战行动指挥司令部。由于属作战指挥重地,其氛围迥然不同。首先是地形选择十分讲究。这里位于两座山峦之间,所有建筑和设施均被遮天蔽日的森林覆盖,隐蔽性极好;其次是森严。看到这些,笔者不尽感慨:这里非作战单位,可以无哨兵、无门卫、无人,而作战机构则是层层岗哨、森严,充分体现了何等强烈的作战意识!德队自二战以后,已经60年没打仗了……
德事历史研究局内设“军史研究”和“培训与信息”两个学术部,每个学术部下设四个学术分部,另有一个图书馆和一个编辑部,其主要职责是研究战争史、两次世界大战史和北约史等,并负责为部队编写军史教材、为院校培训军史教员、组织军事博物馆对外和举办军事展览、回答关心的军事历史问题等。引起访问团关注的是,这样一个人员多、级别高的直属机构,除设1名上校局长和1名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少校军官以外,居然没有副职,也没有负责科研管理、行政管理、生活管理的专职部门。据德方介绍,该局编制的现役军官最高军衔为上校,多数为中校、少校,少部分为尉官;文职人员大部分是教授、副教授,少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其考核、晋升、聘用、解聘、工作调动、工资福利等具体事务,一靠严格而详细的法律法规调节,二由“人事、社会与中央事务司”统一办理,行政领导只在权限内安排工作任务,并对其品行、能力、工作实绩作出客观评价。这里的营房管理和营区建设,由“军事管理、基础建设与司”统一负责,它们与军事历史研究局之间形成明确的“供需”关系。该局既没有食堂,也没有伙食管理人员,其餐饮服务完全由“军官之家”提供。“军官之家”是德军后勤系统在各地统一建立和管理的集约化生活保障机构,集餐饮和文体功能于一身。通过了解使人真切感受到,这样的机构编制和职能设计,对于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来讲,“单位”只是一个工作场所,职位仅是履行责任的岗位,与利益、职务与地位看不出有什么内在联系,上下级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单纯、透明、简单和清晰。
德事历史研究局局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陆军上校,1967年参军,起初当通信兵,经专门的通信与情报培训后提拔为通信军官并晋升到上尉连长,此后又入国防学院、波恩大学学习军事和历史,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入军事历史研究局从事军史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座谈中,这位局长坦诚地告诉访问团,在他身上历史学家的成份要多于行政长官的成份,就本人志趣而言,他更愿意做一名历史学家,但他们的长却认为更需要他担任局长。长后,因职责所系不得不经常参加一些高层会议和集训,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他对此颇感无奈和遗憾。这位局长的谈话,表露了德官的一种价值观念,他们并不看重大小和行政职位的高低,而更看重什么岗位更适合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种“干事”而不“谋官”的态度,反映了一种务实、恬淡的平和心态。
访问期间,跑前跑后负责我们吃饭和参观活动的始终是那位分管行政事务的陆军少校。为表达感谢之意,访问团的同志在告别宴会上向这位少校敬酒时半开玩笑地说:“祝你早日再增加一个‘豆’”。坐在旁边的局长立刻认真地补充:“增加一个‘豆’,他得有专著啊!”返回上,我驻德武官解释说,德军编制的职位军衔十分严格,像军事历史研究局这样的学术机构,行政事务岗位的军衔到少校已经很高了,要突破这个晋升到中校,需要转换到研究岗位,而要转到研究岗位,就必须有学术专著。(来源:解放军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