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线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
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
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秦统一岭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带设置傅罗县,吴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为博罗,另割置欣乐县,此为归善县的前身。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辖粤东的循、潮二州。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刘岩建立南汉之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州名改为惠州,惠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
惠州民间文化具有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也保留了相当多当地先民的风俗习惯。同时,由于惠州地处广东三大方言语系(粤语语系、客家语系、闽南语系)的融汇地带,加上古代客家规模南迁和军事行动带来的北方移民,惠州的民俗风情更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惠州作为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中国古代思想学家葛洪(约公元 281- 361)在罗浮山炼丹,留下大量遗迹。由于中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 (公元 1037-1101) 曾谪居惠州, 故有“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说。
惠州是广东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
中国古代思想学家葛洪(约公元 281- 361)在罗浮山炼丹,留下大量遗迹。由于中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 (公元 1037-1101) 曾谪居惠州, 故有“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之说。
传说有一位骑着木鹅从北方飞来,看见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作一座山岭卧于湖畔,因此,惠州城得名“鹅城”。从这个传说,可以想见惠州风光之美,与惠州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