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6日,在惠州城解放的第二天,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惠州日报》的前身——— 《东江日报》就沐浴着新中国成立的朝霞诞生,吹响了建设崭新家园的号角。68年来,几经更名、易名,这份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与惠州的繁荣发展休戚与共,一直承担着记载惠州城历史的光荣,在惠州城市历史和新闻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昨日上午,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报业发展史展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嘉宾和客人。他们中有不少曾经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前身工作过,曾经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了集团的成长与荣光。展馆内,讲述一代代惠州报人的集体记忆、展示一段段党报党媒的辉煌篇章,让这些老报人深深怀念、唏嘘不已。他们回顾过去、抒发情怀,展望将来、送上祝福。
展馆内,发展重大历史节点展板前,一位七旬老人久久凝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惠州日报》创刊68周年、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成立10周年了。”老人不禁感慨。
老人与《惠州日报》有着特殊的。这位老人叫祝基棠,曾担任过惠州日总编辑,他对的点滴如数家珍。1993年10月1日,《惠州报》顺利更名为《惠州日报》。次年2月9日,《惠州日报》改日报以来首次出版彩色。1996年,惠州日电脑印刷公司彩色印刷机正式投产,结束《惠州日报》依靠外援印刷的历史。当年四开四版的逐渐扩版到八版、十二版、十六版。
“如今,惠州报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已成为惠州最具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的主流权威。作为一名惠州报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祝基棠表示,如今他依然保持每天读《惠州日报》的习惯,常常为其中好的策划和报道拍手称赞。
他特别提到前不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策划推出的 “外交家李肇星的党报情怀”系列报道等。“这组报道做得非常好,体现了主流的担当与责任,反映了惠州报人的智慧和魅力。”
1993年6月,他从南昌来到惠州,带着新闻人的理想和抱负,成为《惠州报》一名战线的记者。他就是惠州市指挥中心。谈起那段做记者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时没有电脑,都是用手写稿,我们一般都是白天在外采访,晚上回写稿。”说,由于工作调动,他离开了《惠州日报》,但他的惠报情怀依旧不减。“不管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曾经是一名惠州报人。”说,走进报业发展史展馆,看到那些熟悉的事物,感到由衷的亲切。
细细地阅读着展板上的每一段文字,欣赏着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展品,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谢茹说,她了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和 《惠州日报》的成长,惠州报人记载着城市的荣光,记录着惠州的点滴,记录着时代的节点,从未缺席,不断创新。“我曾在惠州日工作长达十年,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经历,永远难忘,值得骄傲。”谢茹说,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走出国门展示惠州乃至中国新闻人的形象。她为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策划推出的 “中国蓝盔 惠报探营——— 惠报记者赴黎巴嫩驻惠官兵海外维和行动”点赞。“体现了惠州报人的担当、国际视野和新闻情怀,体现了惠州报人的创新智慧和融合力度,在全国同级中实属罕见与难得,我深深地为自己的‘老东家’感到骄傲!”
“68年来,几经更名、几度停刊复刊,但一代又一代的惠州报人,以心为笔、与城同行,真诚守望脚下这片热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成长,着这座城市的辉煌,把党和的声音到千家万户,让惠州好故事传遍神州大地。”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曾担任惠州日副社长、副总编辑的老报人张荣忠说,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发展与成长,其实就是一代代惠州报人脚踏实地、接力奋斗、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的结果。“时代在变、思在变、平台在变、载体在变,但身为新闻人的职责和不变。”张荣忠表示,“咱们惠州报人身上,最值得称赞的闪光点就是‘敬业’二字!”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