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历史上的军事革新方式

※发布时间:2017-4-23 16:12:58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冷战后期,为了打破北约的“前沿防御战略”,苏军开始传统的“大纵深战役理论”,认为不断改进的常规武器“使现代战役具备了立体的、大纵深的性质”。由此,苏军将二战中的“快速集群”发展为“战役机动集群”,为其配属空中突击部队、陆军航空兵、自行火炮部队、机动防空部队以及后勤、工兵等部队,使其具备快速机动能力、作战能力,以便利用第一梯队在敌阵地前沿打开缺口,迅速突入敌纵深,其防御体系。这一理论在中国被称为“大纵深立体战役理论”。冷战后期,为了打破北约的“前沿防御战略”,苏军开始传统的“大纵深战役理论”,认为不断改进的常规武器“使现代战役具备了立体的、大纵深的性质”。由此,苏军将二战中的“快速集群”发展为“战役机动集群”,为其配属空中突击部队、陆军航空兵、自行火炮部队、机动防空部队以及后勤、工兵等部队,使其具备快速机动能力、作战能力,以便利用第一梯队在敌阵地前沿打开缺口,迅速突入敌纵深,其防御体系。这一理论在中国被称为“大纵深立体战役理论”。

  针对苏联新式作战理论,传统采用的前沿阵地防御已经无法苏军的进攻,战役后方面临着严重的,作战理论亟须调整。然而,中美两军采取了不同的理论创新方式。美军并没有改变前沿防御的基本思,而是依靠自身强大的空中、地面突击力量,着眼于在战争初期即迅速打击苏军部署在战役纵深的“战役机动集群”,使其纵深打击的能力。由此,美军于1982年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主动打击敌军纵深。中队看到了美军作战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地认识到自身还不具备主动打击苏军纵深的能力,于是开始着眼于加大防御的韧性、弹性,发展大纵深、立体防御理论,核心是拓展自身的防御纵深和空间层次,以层层消耗苏军的突击力量,使其变为强弩之末。不可否认,中队作战理论的这些具有一定的被动性,然而,中队是最为重视掌控主动性的军队,阵地防御战役战斗上的被动是为了战争潜力,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赢取战略上的主动从而发起战略。显然,中美军队在主动与被动上的选择,战略方针以及作战理论的确定,都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任何军队都必须争取把握战争的主动,物质条件占优本身就是一种主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应保持发挥这一优势;否则,就应适当放弃一些次要因素来培植主要因素的成长,以求在被动中争取主动。军事革新的逻辑起点

  军事革新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物质条件与军事理论的统一。在军事革新中,物质条件是根基,军事理论是架构,两者是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共同构成了军事革新的核心动力。法队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均拥有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战争初期的失利其缺乏先进的军事理论支撑;面对苏联的作战理论创新,中美两军根据自身战争物资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军事理论发展方向。以上三种历史案例分别从正面、和“中性面”的历史角度描述了军事革新的现象,从量变与质变、局部与整体、主动与被动的哲学角度阐释了军事革新的一些规律。然而,不论从哪种角度、哪个角度去看待军事革新,保持物质条件与军事理论的统一,都是军事革新的逻辑起点。

  如何把握这个逻辑起点是军事的关键所在。任何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都不能是“空中楼阁”,不能产生于“象牙塔”之中,必须以准确掌握我军武器装备、人员素质、体制编制状况等物质条件情况为根本。反过来讲,任何武器装备的研制、军事人才的培养、编制体制的调整,都必须以系统、科学的军事理论为遵循,不能各自为战、自成体系,更不能着眼于自身利益需求而不顾整体、大局。

  推荐:

  

关键词:军事历史揭密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