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光觉得,那是因为记录的东西引起了中的共鸣,“中国说到底还是乡土社会,即使城市越来越多,即使许多农民变成了市民,或者来到城市学习、工作,乡土情结依然在,我想,说‘感同’的人,或许与我有着类似的和感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近期,网络上流传著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麼》。笔记中,作者王磊光描述了自己返乡的:交通没有以前那麼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裡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就在大多数网友用“感同”四字评价的同时,有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网友“Walter”评论道:“什麼素质,绿皮火车臟乱差,打牌外放音乐严重影响他人,居然还好意思美化……”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远方”、“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这个春节,很多人读了《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其中对农村青年婚姻经济压力、亲情疏淡的描写,以及“知识的无力感”,引来褒贬不一:“感同”、“真够酸的”、“想说很多又说不出”……热议之际,文章作者、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磊光,正在大别山区王家的家里过年。
近年,为何情更怯?许多人读完后依然想追问,昨天中午记者连线王磊光寻求答案。
作者否认美化绿皮火车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他平时喜好文学,对乡土问题比较关心,本科毕业后曾在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随后继续考研深造。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没想到,就是这些在他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却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许多网友都用“感同”四字评价,但也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网友“Walter”评论道:“什么素质,绿皮火车脏乱差,打牌外放音乐严重影响他人,居然还好意思美化……”
对此,王磊光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读出了美化,我身边的朋友都为我担心,觉得我将家乡不光彩的一面说出来了。至于我提到慢车及其生活状况,从来都没有赞美———我讲述记忆中的交通时,已经说到了慢车上的那种糟糕的情况。我这里提到慢车,目的在于说明它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慢车上的那种人与人的联系,是应该有的自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