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实力作家李国仁(通江籍)几易其稿,倾注十年心血完成的一部七十余万字的长篇乡土风情小说《农历》,于2014年4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由新华文轩书店在全国上架销售。
《农历》是近年来四川出版业出版的篇幅最长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以社会变革中苦竹滩上秦家塆的发展变化为辅线,讲述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到新世纪初苦竹滩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故事,重点描写了两代人不同的经历和生活态度;同时,它以大巴山区苦竹滩上的秦家塆为典型题材,以点带面,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农业、农民近五十年的发展变化。
作者解释《农历》书名时说:“起书名农历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我国独有的一种历法,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宝典;二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灵魂;三是指整个中国农耕文明史中三农发展的一段历史。”
既是一部史诗性的小说,所以作者就没有去刻意回避、回避,而是乡村社会的社会秩序和底层阶级的状态,不同人物隐藏在内心深处,或与生具有的善良、宽厚等传统美德,以及、甚至的人性弱点.所以,这部厚重的乡村题材小说,其内容涉及到了一个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描尽了一个乡村的社会百态。
作者藉《农历》这部小说,以沉郁、稳健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三十年前的乡村社会的悲情故事:
在大巴山区苦竹滩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主人公秦汉阳出身于地主家庭,他在歧视、贫困和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正当青春年华时,感情的挫折和婚姻的失败又给予他沉重的打击,最后他不得不选择了离家出走,远离了生于斯养于斯的秦家塆。十年以后,当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时,他茫然了,因为他所看到的家乡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传统意义的乡村以及农耕文明正在。他不知道将来自己是回到乡村还是留在城市,一切都是未知的。只是,当他带着十年前留在父母身边的女儿在返回城市的时候,他发现他父亲送给他的那个木匣子里装有着他们的家谱和一本发黄的《万年历》。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他父亲要他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李国仁说:“这个根,既是秦汉阳他们家族的根,也是整个民族的根。”所以李国仁在书的封面和扉页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那片土地,献给我的父老乡亲以及中国所有农民兄弟。”
四川人民出版社对《农历》这部书稿在出版社经初审、复审和终审,最终得以出版,他们归纳出了几个亮点:一段漫长的农耕岁月;一些已被大多数人淡忘的乡村生活细节;一个悲壮、凄美的乡村爱情故事;一幅波澜壮阔的乡村图景;一部鸿篇巨制的三农发展史诗。
所以,《农历》甫一面世,就得到了文艺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书展开了积极的评论。其中著名评论家秦兆基先生非常看重《农历》,他特此为《农历》撰写了近万言的评论文章《发现了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论李国仁小说〈农历〉艺术世界的营建》,文中有这样的文字:“《农历》写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中国农村真实的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那里人们普遍的状况,特别是作为对象处于社会底层的地主及其子女的状况。摆脱极左的思维模式,表现地主及其子女真实的命运史,不只李国仁先生是,陈的《白鹿原》、莫言的《疲劳》、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都以不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方法,接触到这个主题,但是《农历》比起这些作品来,显得更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别是,由历史的过去指向未来,不止于理清陈账,还进而指出抚平历史伤痕与改善三农状态的关系,即改变农民的状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李国仁先生善于把握历史的脉动,善于把种种琐事组合起来,从某个侧面表现历史的进程,而不是把这些描写游离在历史的大情势之外。”特别是一些四十岁以上的对农村较为熟悉的读者,读了这本书以后发出的感慨更多。那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一段乡村岁月,和熟悉的一些乡村生活往事。也是许多人都深切怀念的一种充满着乡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乡村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