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无可奈何返回
李鸿章这一年已过七旬,和许多者一样,编练新军让他嗅到了能否保住自己实权的危机。正因为这样,当朝廷要求汉纳根到上任时,李鸿章的答复是汉纳根受伤尚未痊愈,不宜出行。三天后当辽东战场出现紧急情况时,李鸿章才不得不通知汉纳根尽快到赴任。汉纳根从返回天津时,李鸿章明确表示只有在他自己掌管一切时才能新军的建立。
汉纳根很无奈,面对两种不同建军思想的激烈冲撞,适当似乎是唯一的出。他也意识到动作太大了欲速则不达,不妨灵活一些,表示可以将十万人改为三万人。他甚至天真地想,只要新军先建起来,不愁以后再扩军。他没有意识到在清军面临的问题中,仅靠压缩兵员数量是无法弥合分歧的。
汉纳根由外籍军官团掌握新军的统领实权,李鸿章则以传统方式募兵。汉纳根担心“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广受认可的汉人指挥官,最后把欧洲人逼到只能作为指导顾问的上。如果这样的话,我的就名存实亡了,整个军队又成了一个人满为患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和那些组织瘫痪,泛滥,单独林立的旧兵团大同小异,那种兵团要想在战场上发挥相互配合的作用,根本是不可能的。以这种旧形式组建的军队参战,对中国战局的进展是不会有什么改观的”。
反对汉纳根方案的人中,胡燏棻也是一位令汉纳根后半生刻骨铭心记住的人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定成立之初,邀请汉纳根合作的是胡燏棻,时隔不久,抵制汉纳根的之一还是胡燏棻。
汉纳根、胡燏棻两人在编练定、购置先进武器、采用训练等方面的主张是一致的。而在治军的根本即军队指挥权的主张上却大相径庭,这是汉纳根和胡燏棻之间,也是汉纳根和反对派之间的根本矛盾所在。
在李鸿章和胡燏棻的影响下,许多有些知名度的将领也掀起争夺军中职位与资金的狂潮。胡燏棻带头汉纳根在采购武器上贪得无厌,更有不少人在朝廷上汉纳根的名声。朝廷也看出来无法与李鸿章为代表的反对抗衡,无法支持汉纳根实现其建军的主张。
胡燏棻在定的位子上并没有坐稳,仅仅十个月即被调离。而汉纳根的建军主张也由于“拟办各节,事多窒碍,旋即中止”。汉纳根的没能实现,他在小站新军总教习的职务上只待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表面上看,是他厌倦了朝廷里的倾轧斗争,辞去了这个职务,实际上是被排挤掉了。他只好再度回国,在住了将近四年。
在新建陆军编练的重要时刻,汉纳根离开中国回到,致使他和袁世凯擦肩而过。当初汉纳根呈给朝廷的奏折虽然未被采纳,但他为组建新军编制的详细计划,尤其是部队建制、装备、规章、训练方法等,无疑为袁世凯打下了军事理论基础。
1895年10月,袁世凯接管定,改称“新建陆军”。袁世凯统领的新建陆军武器弹药多由汉纳根于1894年从采购。汉纳根的外孙朗格先生在2006年访问天津时,也提到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时制定的军队编制、武器装备、训练方法、军事教材等参考了汉纳根的一些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