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午10時05分至55分,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上進行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此次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講授失重條件下的物體運動特點、以及液體表面張力作用等內容。有分析稱,此次王亞平太空授課是對中國空間技術應用的科普,引導教育向“應用性”、“創新型”改變,建設創新、科技型強國,繼而為中國航天事業培養未來人。
據公開資料顯示,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航天強國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們依靠其強大經濟實力、以及影響力,在全球多個國家建立了地面測控站,建造了大量測控船及飛機,但也無法實現對低軌航天器的無間斷測控。直至1983年,美國人開始將目光投向太空,他們發射了運行在靜止軌道上的數據中繼衛星。低軌航天器先將數據上傳至中繼衛星,中繼衛星再將數據傳回至地面,即一個“星-星-地”的通訊流程。
與普通通信衛星相比,數據中繼衛星需要克服的第一個技術難題是對航天器的捕獲和跟蹤。中繼衛星運行高度是3,000公裡,低軌航天器的高度僅為數百公裡,距離非常遠﹔而視頻、高質量靜態圖像又需要高速數據傳輸,中繼衛星與低軌航天器之間需要採用增益高、波束極窄的Ku/Ka波段天線進行通訊。通訊距離遠、通訊波束窄,這就對跟蹤精度提出了極高要求,要達到0。06度。
所以,數據中繼衛星可以稱得上是當今技術含量最高的通訊衛星。中國在年完成第一代“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星體系的建設,2013年進行“太空授課”實則是對自己航天測控實力的一次展示。
更為重要的是,天鏈一號的作用並不僅限於為神舟、天宮服務,它還可以為中低軌道的各類民用遙感衛星、軍用偵察衛星提供測控、數據中繼服務,對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均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因而,在每秒7。9公裡運行天宮裡,王亞平長達40分鐘不間斷太空授課,展示中國軍事航天TDRSS(衛星跟蹤與數據中繼傳輸)系統強大能力。40分鐘內,天宮飛船正好跨越半個地球,相當於一枚洲際導彈從中國發射到美國,全程控制。
同時,中繼衛星對軍事航天的最實際效益,是可以組成實時衛星偵察系統。數字圖像傳輸型偵察衛星,多處於二三百公裡的低軌道,它不使用膠片,而是用CCD掃瞄成像型遙感器攝制場景圖像,並轉換成電信號,可經處於靜止軌道的數據中繼衛星傳輸,再由中繼衛星轉發至地面控制站,可實現不間斷的實時偵察﹔再加上這種數字圖像傳輸型衛星地面分辨率已達到回收膠卷型衛星的分辨率,也就是說,解放軍就可以通過實時衛星偵察系統偵察遠離本土的熱點地區,譬如美國總統是否真在某個地方出現。
然而在太空軍事化方面美國人卻是做的最徹底的,用毛的軍事來說你有的我也得有的,你沒有的我也得有。隻有在太空軍事化方面與美國實現對等,才能在未來的大國博弈軍事博弈上獲得相應的籌碼,否則就是置民族國家利益於不顧的歷史罪責。下面我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行至今所體現的幾項軍事意義的項目,以此來慶祝中國載人航天的新偉績!
(注:本文轉載自“軍事參考--新浪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