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网上谈兵> 文章内容

网上谈兵:两岸“90后”化解“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

※发布时间:2014-11-15 18:13:02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两岸学生参观世博会。对这些未来两岸的主人翁来说,了解对方的想法或许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CFP/图)

  当成熟的知识们还在讨论将留给子孙一个怎样的世界时,两岸的“90后”已经开始着手化解“”。

  近日,“海峡两岸学生”在深圳、展开。组织者的主体是出生于1990年的学生。两岸各20名“90后”模拟进行了一次两岸危机沙盘推演他们被混编为四个“派别”,组包括“”和“”,组分为“”和“”,面对预先假设的两岸危机,各自模拟决策应对。

  “我们的时代,不用如同先贤先烈们承担和战祸。”的罗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接踵而来的是更复杂、更繁琐的公共议题。”

  他希望,通过两岸学生深度的接触,去打破彼此过去虚幻的想象。

  “美国在挑衅吗”

  2010年8月9日晚8时31分39秒,“”接到一艘渔船报告:高雄外海域可能有船只失事。不寻常地派出舰艇,目标可能是该海域。

  几乎同时,“”接到消息:一艘战略核潜艇在海峡中间线一侧海域失去联系,艇上有4枚核弹。已派出了船只,目前情况不明。

  这个游戏就这样开始了:

  四个派别各有10名学生,派别间被彼此隔离。每隔十五分钟,同组的两派代表可见面商议,并投票决定应对之策。而各自的决策,都只能向“系统”提交,由“系统”判断该决策在现实中的可能,之后有选择地向对岸转达。

  由于不能直接对话,“两岸”都无法看清事件的全貌。这让学生韩箫体会到“人物的决断”。

  “当所有都要靠猜的时候,你只会把事情越想越复杂,总去想他背后有什么意图。”大学电机系大二学生吴炫宽对本报记者说。他在游戏中扮演组的角色。

  果然,事件越来越复杂了:“系统”告诉“”:“美国”要求在国际原子能架构下,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并且派美方技术人员到场。

  对于第三方机构的出现,“两岸”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希望它们参与事件的调查,而“”认为它们不可信任。

  “美国在挑衅吗?”组迅速向“系统”发问。就连在组的学生陈劲宏也对美国台海议题,感到了。这是他第一次以的立场来看待台海局势。

  在游戏中期,“系统”认为组的两派间区分度过低表现得相当软弱。于是,“系统”给出了强刺激条件:“”股市大跌,不断发出反对声音。

  起初,组的同学没有理会。随后,终于做出了全场唯一一次强硬的决定,以此向“系统”过于苛刻的条件:向美国宣战。“系统”将宣战视为玩笑,没有理会。

  深夜零点三十分,原定结束时间已到,但双方仍未达成协议。学生们向“系统”申请谈判继续,“两岸代表”终于坐在了一张谈判桌前。

  面对面的交流更高效。2点钟,事件和平解决。“两岸”各6位代表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观点一致就不好玩了”

  在这个游戏里,“系统”控制着全场。它的设计者是大学人类学二年级的莫一夫。他出生于1990年。“游戏的目的明确。希望能让双方体会和平的重要,并以武力之外的沟通机制去解决地区矛盾。”莫一夫对本报记者说。

  结束后,学生李宛论写下:“我会下意识地不去相信对岸。一方面对于这种心态感到好笑,一方面却又感到悲哀。连游戏时都不能相信对方,现实中谈国际互信又是何其困难的事?”

  不过,在组织者看来,至少,彼此了解应是两岸沟通的基础。这也是该的初衷。

  两年前,刚进入大学不久、均出生于1990年的广东人陈宽和人罗巍曾有一次彻夜长谈,“从岛内民生、台海问题一直聊到哲学”。“那是我第一次和学生讨论如此严肃话题,我们并没有谈崩,说明沟通是可能的。”陈宽说,他们于是想将这种交流模式扩展到更多的人。

  20岁的陈博说,这是纯粹的学生内部交流,“不注重权威,不知识,也不过多的介入学生的观点。即便要引用专家的理论,也是为引导大家去挑战。”

  “希望,但没要求温和。”陈博说。

  事实上,除了部分组织者有着国际背景的求学经历之外,他们与参与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不同。“我们看了申请者的陈述后,都觉得如果是自己要申请,真不一定能通过。”另一位出生于1990年的组织者王芝露说。

  在学生提交的300份申请中,“三分之一是正统的教科书式思维,三分之一缜密有新意,三分之一是独特而出众的。”陈博说,思考深度是第一标准,在此基础上会倾向偏激些的学生如果偏激得在理的话。

  “观点都一致就不好玩了。”出生于1990年、来自厦门大学的大二学生纪玉婷对本报记者说。

  的六天里,在台上与私下,陈宽与罗巍希望推广的交流模式,正发挥着效力。“开始时,大家都喜欢长篇大论的发言。到后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变少了,向对方提问越来越多。”罗巍说。

  在那些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换中,两岸学生了解对方,也在反观自身:

  学生惊讶地发现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会突破去寻找资讯,而且也会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学逻辑分析问题。

  而对于学生来讲,就没有那么多的讶异。“我们有信息网络的发达,又从小看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长大。”

  吴炫宽体会到了对熟悉又陌生的是“多么的关心”:“一位学生准确说出了的健康保险制度是在何年设立这可连学生自己都不清楚。”“我不禁去思考,学生有多少比例会想了解,了解的有多深?”一位学生在后自问,“持着互不了解的心态,在往后又怎能双方以平等对待的方式去面对彼此呢?”

  “学生不愿放弃武力”

  的另一个被认为“超级有趣”的项目是“历史时刻表”:和学生分别投票选出从1894年至1996年间的十件大事。

  最终,学生选出的十大事件是:1.新中国成立,蒋介石到;2.抗日战争;3.;4.辛亥;5.甲午战争;6.中美建交;7.89;8.汪辜会谈;9.;10.解严。

  而学生选出的是:1.“228”事件;2.国民来台;3.解严;4.韩战;5.“中美断交”;6.中日战争;7.;8.乙未割台;9.西安事变;10.两岸探亲、“总统”直选、辜汪会谈。

  学生的选择凝结了本土意识,也有其对自身制度的珍惜,还有漂于一隅的孤独感。而学生所列大事,基本与历史教科书上的重点相符。

  给两岸学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对“中美建交”与“中美断交”这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当吴炫宽听到学生说“被出联合国”时,非常惊讶。以他对历史的了解,是“为了要保存,主动退出”。

  而关于在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谁承担了更多的民族责任的不同表述,也出乎学生的意料。

  “六天的,可以使彼此知道对方的观点,但是谁都很难彻底改变谁。”陈博说。

  而危机模拟中的故事,也还没有讲完。在这个游戏中,两岸学生展现出了观的深刻差异。

  “学生不愿放弃武力。”吴炫宽说。当时,处于组的他说,为了避免恶化形式,去搜索的舰艇时应当解除武装。学生说:不可以,不可以。

  而在深夜“两岸”面对面的大谈判中,罗巍曾亲自上阵,试着推动“两岸”的非核化。但“”说:非核化了,怎么防范敌国呢?他们反对。罗巍失败了,非核化没有被写入最后的协议书。

  在陈宽的观察里,“两岸统一”在学生眼里是一个目标与前提,而学生将其视为一个未来可供参考的选项这是最且根本的分歧。

  当然,也有一些乐观的消息。

  在危机模拟中,“组的比还要,而组的与的区分也不明显。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现在两岸对于类似问题的主流观点都是力求和谐的。”莫一夫说。

  “我们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不希望彼此设置障碍。我们这一代人,自信有更大的包容力。希望日后我们是推动者,去建立更大更多元的文化圈。”纪玉婷说。

延伸内容:
关键词:网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