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欢迎关注。
资料图:“快舟”小型固体火箭发射2014年11月21日14时3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在去年的9月25日,同样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快舟”小型运载火箭将“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虽然对于“快舟”系列卫星,我国口径突发灾害的预警,但早在去年“快舟”的发射时,外媒的普遍评价这是我国在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能力建设上的大动作。诚然,从“快舟”系列这种星箭一体化的设计,快速集成、快速入轨的创新特点,从目前的各类灾害的应急监测和信息支持民用角度延展来看,是有着极强的军事用途潜力。
美国首先提出“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概念
关于“快舟”系列的军事用途,首先要从“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说起。这一概念首先由美方率先提出,旨在用于太空卫星军事应急。当爆发战争己方的在轨运行卫星遭到敌方发生损毁时,己方能在很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枚卫星,通过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将其发射送入太空轨道,填补失去的卫星应急。这种卫星小而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寿命不需太长,利用储备现有的零部组件“随插即用”模式快速组装制造,并可像机动洲际弹道导弹那般快速发射。同时,在这一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还可根据军队的战役战术需要随时发射卫星。大型卫星均由军队战略决策高层使用,用于满足战略需求;成本低廉、便于组装和发射速度快的小型卫星则可以供战术部队使用,所提供的功能或资讯,供战场上连、排级部队直接使用。
对于“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的落实突进,美国在2007年5月21日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响应联合办公室”,负责协调陆、海、空军对于太空军事服务的需要,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太空领域的快速军事部署。并在随后提出了项目庞大的“百星计划”,主要目的就是“应对美国对手日益强大的太空反击能力”,一旦美国的卫星系统遭到,美国及盟国可以通过这一计划迅速恢复卫星能力。这个计划囊括了美国与北约组织的26个盟国,每个北约盟国出资建造5枚“太空快速反应”卫星,与美国共用分享相关的情报资讯,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构想的“太空快速反应”卫星是低轨道的小型卫星,每枚造价只要2000至3000万美元。太空快速回应作战系统的发射火箭是退役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衍生的“米诺陶”运载火箭来完成。
资料图:米诺陶-1运载火箭我国率先具备太空快速应急发射能力
虽然美国提出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这一概念以及囊括北约几十国家的“百星计划”,但在美国国防预算削减的大时代背景下,在太空的应急发射能力的建设上并未依旧抢得先机。去年我国发射的“快舟”火箭,成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的小型运载火箭。“快舟”21日的再次成功发射,则再次巩固了我国作为首个具备星箭一体化快速应急发射能力的国家的领先地位。
关于“快舟”运载火箭,从目前的宣传以及军事论坛里资深业内网友的爆料来看,“快舟”是在此前“开拓者”固体运载火箭基础上开发的,所以虽然关于“快舟”性能未能更多的权威数据,但以“开拓者”火箭还是可管窥一二的。“开拓者”的的技术基础是东风-31战略导弹也有称是在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基础上增加固体和四级的产物,所以性能属性里天然有着全固体燃料、可机动发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响应发射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开拓者”火箭最快可在12小时之内将小型卫星送上太空轨道,无需常规液体燃料的大型运载火箭的运输、安装测试、加注燃料等繁琐的卫星发射前期准备工作。而“开拓者”最广为认识的发射,就是2007年1月11日我国发射一枚“开拓者”1(KT-1)号系列火箭携带动能弹头进行了反卫星导弹试验。
随着“快舟”近日的再次成功发射,也在表明着我国太空应急发射能力在扎实稳步推进中向成熟又迈进了一步。当“太空快速反应作战”系统这一概念在我国的瓜熟蒂落,届时我国将具备四种太空作战能力。除了提高太空战略应急能力,具备卫星系统的重建能力;具有战场、情报侦察、卫星通信,气象监测,定位等各种信息支援能力外,也使得我国的空间卫星系统具备了更强的能力,明显加大战时敌国猎杀摧毁我国卫星系统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是太空防御的又一手段;最后就是这种快速发射能力背后所展现的卫星平台、发射平台的标准化、通用化,加之模块化的载荷、快速组装和测试技术等便形成太空系统的快速研制和部署能力。
资料图:美国新一代快速运载火箭国产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巨大的商业价值
“快舟”发射成功后,国外在尘嚣直上中贴上了“军事用途”、“太空军事化”的标签。但随后在前几日的珠海航展上,我国的航天科工集团展出了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模型,则表明了“快舟”这列小型的快速发射的固体运载火箭在国际卫星商业发射市场中的巨大潜力。
根据航展模型来看,一号使用一辆18轮民用卡车作为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的底盘,具备机动发射能力。航天科工集团关于一号的介绍中,也是结构简单、生产周期短、成本低、工作可靠,发射机动灵活、快速便捷、入轨精度高等特点。
从航天科工集团的技术延续性来看,一号火箭自然有太多理由相信就是此前的“开拓者”、“快舟”衍生出的商业型号。比如一号火箭的四级固体火箭的特点,早已在“开拓者”上出现。特别是一号火箭的尾部4片格栅舵,这种设计在运载火箭中是并不常见的。但格栅舵的设计正是“快舟”火箭的创新特点之一。只不过,出于简化系统配置的目的,“快舟”火箭是独特的星箭一体化设计,快舟卫星和快舟火箭的末修级为一体化设计,火箭末修级和卫星的电子、推进、电源以及制导控制系统是合二为一的。那么“快舟”这一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就不能直接用于发射其他卫星的,所以说航展上的“”是“快舟”的商业型号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后者的技术衍生型号。就像二者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的底盘就有着军用越野车和民用卡车的明显区别。
不过“”在延续前辈们的技术特点、性能优势的同时,仍然将具备成本廉价和优异的应急发射能力,结合300千克左右的运载能力,一号界小型运载火箭市场上将具有理想的技术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