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留言给我
网站首页 > 军事历史> 文章内容

中国古代“军师旅团营”:你不知道的军事历史—

※发布时间:2014-12-30 15:07:52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说起军队的编制单位,各位军迷自然不会陌生。即使对军事兴趣不大的人,只要玩过军棋,也会对军队编制单位长官命名的规矩有所了解。不过,倘若有人问起这诸如“军”“师”“旅”等单位名称究竟是个什么来历,恐怕就不大好回答了。这里,笔者就来向大家阐述一些这方面的小知识。

  旅:历史最悠久的编制单位

  “旅”是我国出现历史最古老的军事编制单位。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那是最早出现和军队组织的时代。夏朝没有职业化的常备军队,而是采用兵农合一的模式,从以耕地为生的民中选拔军队的兵员。《左传》等史料记载,当时的田制以长宽十里之田为一“成”,再划分为64“井”,供576名耕者种植。如果遇到战事,就从这576人当中选拔500人组成一“旅”的单位从事作战,形成了以“一成”土地维持“一旅”兵员的关系。夏王朝在启之后曾出现了长期内乱,一度被后羿、寒浞等地方夺走,夏王的继承者少康为了复仇在外地努力经营实力,就是凭借“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的基础来逐渐壮大力量,最后重新夺回了中央。

  旅这个单位出现后一直沿用,但地位不断下降,宋朝以后基本从中队的序列当中消失,但它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终止。古语多以“一旅”指代500人的军队,又将“军旅”并称来指代军事领域。

  师:最早的大规模军队编制单位

  继承夏王朝而兴起的商王朝以重视对外征伐而闻名,用兵的规模也大大超过前朝,多次征战的出兵记录都达到万人之多。夏王朝时期人数不过500人的“旅”在今天相当于营的规模。因此商王朝开始在旅以上设立“师”作为最高军事单位。

  商朝军队的规模相比夏朝增加很大,昔日500人的旅到了商朝已经显得比较小了,因此商王以三个旅组成一“师”,而且旅的人数只计算步兵,而师作为大规模单位还要加入战车等兵种,据称当时师的规模为2000人(还有说法认为达到1万人)。商王直接统领的军队又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师,他们不是常备军,而是战时商王可以动员组织的民。与“旅”一样,师作为军事单位在中国古代也沿用到周朝,在春秋战国以后逐渐消失了。后来也随近代的军事变革而作为近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出现。

  军:周礼制下的最高军队编制单位

  整个西周时期还延续着殷商时期的“师”作为军事编制的最高级单位,天子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分别建立“周六师”和“殷八师”供天子直辖,人数据说达

  到五六万人(也有说14万人),规模明显超过了商朝。不过,当时也出现了多次“军”的记载,如周礼制度下,为了国家秩序,天子可以动员的形式组织“六军”,诸侯国根据地位高低依次统率“三军”、“二军”、“一军”的记述。实际上里面记载的“军”仍相当于“师”,天子的“六军”也是指天子所辖“周”土地上的“周六师”。也就是说,西周时期出现的“军”和“师”概念是相同的。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更加扩大。“军”也开始于“师”以上,成为最高的军事编制单位。起先周朝军队的编制分为军、师、旅、卒、两、伍六个等级,并以五进制为基本标准,但很快各诸侯国就开始自行定义军队的数量和建制。

  像北方的强国晋国就抛开诸侯国兵力的,将军队由一军增到二军、三军,最多曾扩编为六军,并将师、旅列为军的下属单位。齐国则设立了由军、旅、卒、小戎、伍的五级单位,以万人规模的军取代师作为最高的军事建制单位,同时正式建立常备军队来加强其战斗力。

  到了战国时期以后,征战的规模更大,特别是的骑兵、步兵取代战车成为作战主力,让交战更加激烈。交战的兵员数量屡屡达到数十万,因此以“军”称呼军队编制也显得小了。实际上,“军”在后来很多朝代都在沿用,但规模在不断变化,而且规模一般远不如春秋战国时期大。如晋朝、南北朝时期仍将“军”作为军队最高编制单位,但人数已经减少到1000~2500人左右,最多时也仅有5000上下。

  在五代十国时期以后,“军”也不再是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但在很长时间内,“军”仍然被普遍视为最高军事编制单位的象征,后来的高级军官被称为各类“将军”,这与其可以统领“军”这种曾经达到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作战集团有着很大关系。

  团:府兵制的产物

  以团作为军队编制单位,在中国历史当中出现要比军、师、旅晚得多,这个军事编制单位最早出现在大力推行府兵制的北朝。初创府兵制度的西魏,曾设立24开府大将军,每人指挥2000人为一军,军下依次设军团、团和旅,这是中队作战编制中出现“团”的开始。隋朝建立后这套制度被继续沿用,起初总兵力仅4.8万人的24军增加到了50万人以上。隋文帝又将府兵制的军事单位从高到低改设为卫府、车骑府和骠骑府、军坊、乡团。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期间,军队中最高单位仍是军,其中骑兵以百人为一队,十队为一团,四团为一军;步兵则是以二十队为一团,四团为一军。唐朝时期,也在府兵的基层单位———折冲府当中设立团,人数大约200或300人,以下则设100人的“旅”。

  营:由高级编制到中等编制的变迁

  今天在军队中只是普通中等编制单位的营,在中国出现时的地位可是相当的高。最早的“营”出现在汉朝京城的禁卫军当中,各设校尉管理,当时每营大约为700人。后来魏晋时期“营”的规模有所扩大,主要在禁军等高级精锐力量当中使用。到明成祖朱棣迁都以后,为了加强京城的守备,开始将麾下直辖的精锐歩骑兵和火器部队整编为京师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三大营的编制规模都达到数万人,作战实力也非常强。到了明朝中期,著名大臣于谦在推进军事制度时开始以“团营”来整编京师三大营军队,每营的人员数量也有1.5万人之多。

  到了明朝后期,“营”又成为地方常备军的最高作战编制单位,但地方军队中“营”的人数已经下降到约3000人,名将戚继光所率“戚家军”当中,营的编制更是仅有800余人。

  清朝建立以后,“营”继续成为清军当中的重要编制单位。八旗军队当中,每营人数在1000到2000人之间,兵则以镇、标、协、营等单位编组军队,其中“营”的规模一般小于八旗军。不过也有类似明朝的特例,如八旗中的精锐骁骑营曾有近3万人,火器营也有5000多人,中部分营人数也达到3000人上下。到了近代,晚清支柱的湘军和淮军仍以营作为主要编制单位,人数一般在500人左右。而清末时的北洋新军仍有营这一编制,人数规模则模仿德制扩大到1000人,当然这就已经是20世纪的事情了。

关键词:军事历史